|
|
交织通胀 经济过热苗头仍需正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0日 02:23 第一财经日报
今年以来,从猪肉到方便面,从油价到房价,各种居民日常生活用品或服务价格,都有较大幅度上涨。因此,如何准确评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不仅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和举措,更直接涉及亿万公众的切身利益。 在8月29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就此进行了全面报告。他认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不过从他同时披露的有关数据看,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明显增大,也预示着经济面临日益加大的过热苗头。 要讨论清楚经济是否过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各方面对此见仁见智。但我们可以通过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大幅上涨中,深入分析可能导致经济过热苗头加大的种种隐忧。毕竟,国家经济发展最终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直接受益。从这个角度看,食品价格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快速上涨,就不只是居民生活层面的简单问题,而是与宏观经济趋势紧密相关。 正如马凯在报告中指出的,今年前7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同比扩大2.3个百分点,最主要的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较多,特别是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4.2%之多。而展望接下来几个月,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限价和增加供给的措施,但一些权威机构的预测仍然不乐观:食品价格涨幅恐怕很难明显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可能在3%以上。 中国虽然不像美国那样,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快速上涨,仍然反映出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结构性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并妥善应对,全面的通货膨胀也许会降临。根据当前各项经济指标以及今明两年的趋势预测,一些宏观经济学家更倾向于相信,我们已经初步进入一个价格普涨的全面通胀时期。 对此明确的政策性呼应,就是央行今年以来频繁动用的各种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使在上周刚刚公布的今年第四次加息之后,相对于不断高企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等通胀指标,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仍然会处于实际低利率边缘。这与全球许多经济体陆续进入降息周期,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增势的确强劲,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中国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正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快速上涨等指标传递出来。 也有观点指出,央行一再紧缩银根,并不只是为了防止通胀,更是要收紧市场上过多的货币流动性。这当然是事实,甚至包括批准发行上万亿特别国债,不断放行QDII投向海外资本市场,都是为了减少流动性。但我们显然不难明白,流动性过剩其实恰恰是与通货膨胀或经济过热如影随形,央行想方设法收紧流动性,正从另一方面说明通胀压力越来越大。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忧虑,则是人民币加速升值趋势和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猛增。这两大趋势,随着中国外贸顺差的继续拉大,人民币不断加息形成的吸纳效应,以及中国内地股市和房市等资产的吸引力,更多海外热钱正在以各种形式加速进入中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抵消央行收紧市场流动性的种种努力,加大经济过热的危险苗头。 面对种种并不乐观的情况,我们需要深入考虑防止经济过热的恰当思路和有效举措。单纯着眼于解决居民日常消费的具体价格问题,其实是治标不治本,何况许多完全放开的市场竞争领域,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必须随行就市,不能任由非市场力量干预。而且,即使暂时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降下来了,也不能真正解决造成经济过热的主要因素。 更重要的是,必须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不能在其中推波助澜。同时要继续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高速增长的政府财政收入,要更好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从而让更多人敢于花钱,真正拉动居民消费,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避免经济局部继续过热或失衡。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