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破实业投资壁垒 化解通胀难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0日 02:12 第一财经日报
岑科 中国经济是否出现了通胀阴影?对那些注重逻辑、而不是纠缠于数据的人来说,已经不是问题。 在中国,用于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国外有所不同,我们的CPI统计中,食品价格比重过大,而住房、医疗、教育比重过小。这样一来,统计上显示的物价上涨,远远低于生活中人们感受到的物价上涨。 普遍、持续的物价上涨,会对多数人的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历来为经济学家和执政者警惕。 目前的通胀阴影,原因是经济中货币流通量过多,即所谓的流动性过剩。不过,这种局面不是政府滥发钞票造成的,而是汇率所致。在一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其人均国民收入向发达国家追赶的过程中,本国货币将升值,这是历史性的规律。如果不升值,就必须发行货币,从出口企业和外来投资者手中不断收购外汇,结果必然是通胀压力——这是经济学逻辑和历史事实可以证明的,也是过去两年来,中国经济中正在发生的情况。 升值和通胀,对宏观经济而言,有一定的替代效应。换句话说,如果允许人民币升值,央行就不需要发行那么多的货币去购买流入国内的外汇;同时,由于汇率升值,企业从国外进口到国内的商品就会增加,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如果不是这样,而让汇率保持不变,但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能够让国内居民的工资水平,随着物价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而上涨,那样问题也不大,结果相当于名义汇率不变,但实际汇率升值。这是市场的一种自我调节。但是,要实现这种调节功能,有一个前提,就是保障企业的投资自由。 然而,在我们周围,不少企业做投资决策时,面临不少行政审批和限制。这种状况,给市场自我调节带来了障碍。近年来,为了保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发行了大量货币,购买企业出口换来的外汇。而得到这些新增货币的企业或企业主,如果不是因为投资环境所限,很多产业他们根本无法涉足,多半会把钱用于实业投资,而不是财务投资。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正好相反,很多从出口产业链条中赚到钱的企业和个人,都把资金投向了房地产、股票市场。这是当前经济中出现资产价格泡沫,以及通货膨胀风险不断加大的重要原因。 人们担心通货膨胀,主要是担心自己的收入增长落后于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另外,通货膨胀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经济中,货币流通量增加的同时,商品供应量没有增加。而企业将资金用于实业投资,正好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居民的工资水平;二是在总量上,增加经济中的商品供给,抑制物价上涨。在中国,由于经济结构还不完善,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和改进生产效率的空间。所以,对化解当前的通货膨胀而言,全面开放实业投资,或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 但令人担心的是,长期以来,在石油、电信、能源、电力等重大产业和基础性行业中,有关部门一直对民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进行限制。而且,每当经济中出现加速迹象时,第一反应就是严厉抑制社会投资。接下来,我们仍然可能看到这种情况重演。但实际上,这种限制往往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使这些本可用于实业投资的资金,因为渠道不畅,而只能羊群般地进入股市和楼市,从而给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火上浇油。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