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环球同凉热的通胀压力与中国治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 02:04 第一财经日报

  陆志明

  从7月份高企的CPI指数到对方便面等行业提价串谋现象的垄断定性,国内对通胀形成、压力机制及其治理的理解似乎仍局限于国内的经济政治环境。最新公布的世界范围通胀数据可能将全面改变这一思维定势。据最新公布的OECD经济统计数据:2007年上半年OECD国家总体消费价格指数小幅上升,从2006年12月的116.7上升至2007年5月的119.5。

  其中,欧盟12国物价涨幅仅为1.98个百分点;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但是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却一路飞涨,2007年1~6月份已经上涨4.9%,远高于去年全年的3.4%。

  不仅在增长总量上与中国的通胀压力类似,美国的通胀在结构上也与中国有着惊人的类似。

  除了农产品以外,

能源和原材料也是此轮世界范围内通胀的“罪魁祸首”之一。

  客观而言,世界范围内通胀压力的提升与中国完全趋同并不意外,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首先,此轮世界范围内的通胀源于农产品价格的提升。最初美国为对抗石油能源不足,将库存玉米用于提取生物能源——乙醇,同时出于本国农业保护政策考虑,禁止进口巴西等国家用甘蔗提取的低成本乙醇,结果导致全球农产品库存的严重短缺。适逢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影响,小麦等农产品大幅减产,国际期货炒家乘机大幅炒作农业交易品种,直接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飙升,并间接推动了化肥、农药等相关农业附属行业产品价格的上行。中国作为农产品进口大国,受其影响极深。恰遇国内生猪产量大幅下跌,雪上加霜直接致使猪肉为主的肉类价格在短期内连续翻番。

  其次,在中国被动接受世界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的同时,中国式的巨幅需求增长也在推动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在原材料和能源需求方面,中国因素影响全球的定价机制,甚至成为部分国际炒家不断涨价的理由。

  在通胀形成机制国际化的情况下,中国必须从全球视角治理通胀,否则的话可能治标却难于治本。主要措施包括以下两点:一方面,中国应变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能力仍然相当有限。不论是以往的“中粮事件”、“国储铜事件”均暴露了我国大宗商品安全制度的严重缺陷,甚至完全不能抵御国际价格的冲击,此次农产品价格飙升再度印证了这一现状。完备的大宗商品保护机制应包括战略储备和参与国际定价两部分,尤其是后一部分包括期权和期货等衍生品交易的现代经济管理精髓,仅需运用现代金融手段即可实现避险增值,实际运作效率要高于手续繁琐、成本高昂的储备制度,必须熟练掌握。

  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考虑到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日渐下降,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更是不断走低。一般工业化国家的通用措施是实施“农业补贴”,控制农产品价格,遏制由此产生的成本推进型通胀。我国也应对农业实施更多的补贴政策,既有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困扰已久的“三农”问题。

  (作者为

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