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破不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 23:51  财经时报

  财经五日谈

  什么东西越破人们越高兴?除了体育比赛的记录,这个脑筋急转弯题目或许还有另一个答案:股票的发行价。当然,后者的前提是在特定的时间里特定的股票和特定的人群。

  其中一只特定的股票就是大名鼎鼎的黑石,它上市不到一周,就跌破了发行价,这让一个特定的人群——一批应该还为数不少的中国股民,尤其是在最近这轮暴跌中被套住的不少普通投资者难免会暗自偷笑。

  这是因为,财政部即将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的消息,被不少市场人士视为导致中国股市本轮下跌的“罪魁祸首”。这1.55万亿国债,将被用来置换央行的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交给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进行对外投资。于是,市场最初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将大大缩减国内的流动性。而投向黑石的30亿美元,则被认为是国内流动性因此流失的“第一滴血”。

  黑石“破发”,不少股民偷着乐:首炮打哑,那两千亿的“外流”计划只怕有可能流产。国内许多学者专家也纷纷开炮,认为此举凶多吉少,理由倒也简单明了:国内10年国债的利率4.4%,美元相对于人民币一年大约要贬值5%,加上管理等财务成本,一年的账面上收益得达到10%左右才能保本。而国际投行的平均利润增长一般也就在10%左右。

  因为这个公式确实简单明了,但问题却并不那么简单。这笔外汇不投资海外股市,又该投到哪里去?我们知道,这些年中国外汇储备最大的去处是美国国债,现在中国手里还持有至少四千多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约占中国拥有的美元资产的60%,而美元资产又至少占中国外汇资产的60%。现在美国国债10年期的利息也只有5%左右,只够填上美元贬值的亏空。

  而如果黑石的成长性能够达到10%这个业内平均水平,那么国家汇投公司的投资收益不仅能承担5%的美元贬值损失,而且也足以支付特别国债的利息。刨去这两块成本,剩下的利润或许会非常微薄,甚至是颗粒无收,但至少咱们还有个大赢家——坐收国债利息的财政部,可谓是旱涝保收。

  但就是财政部这个旱涝保收的状态,让我颇有些感觉不爽。财政部的政策透明度和央行相比,可谓一个在地下,一个至少也已经升到了半空中,这和财政部旱涝保收的局面肯定有必然的关系。上次印花税事件的后遗症至今未愈,这次特别国债的发行再次一度严重误导市场——由于对发行节奏、发行方式尤其是发行对象没有及时表述,市场一度普遍认为这1.55万亿国债将和其他普通国债一样,将在短时间内向普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发售,从而引发了对流动性紧缩的大恐慌。市场暴跌之后,关于特别国债发售细节才被公布,有关部门也才出来解释说,这是中性政策。

  日本外汇储备不是由央行管理,而是财政部;美国财政部更是相当于中国的财政部加发改委,财长在政府高官的序列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正副总统和国务卿。其他经济大国的财长权力基本介于美国财长和日本财长之间。相对而言,中国的财政部的在全球各大经济体的财政部中应当是权力最小的,如今却或许是政府各主要宏观经济部门中受到公众(不仅仅是股民)质疑和责备最多的,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士的反思。

  当然,说起透明度,美国人这次也算是把中国人给涮了一把。咱们购买黑石的合同墨迹未干,美国国会便提出议案,拟提高上市私募基金公司的税负水平(黑石目前仅须承受15%的税负,提高后可能达到35%),这成为黑石股价意外“破发”最直接因素,也让中国人再次为学习国际规则交了回“学费”。

  这个学费是必须交的,但问题是交了学费,不仅必须学到足够的东西,而且不能学“歪”了——美国人在国家间利益的博弈中玩“烟幕弹”,因为国家间只能是利益之上,而不可能存在真正的道德至上,但国家与国民之间,却需要更多的透明和坦诚。

  财政部迟到的消息,使得市场终于明白:这次国债主要是对金融机构发行,而且有可能是分批发行,那么对市场的冲击确实属于“中性”。问题是,市场在得到这个信号后,却在周三周四出现了更大的下跌。这也再次证明了,特别国债并非市场暴跌的主凶。

  据我所知,相当多的私幕和大户都在前期减仓甚至空仓,但绝不是为了准备购买特别国债,而是为了迎接红筹股的回归,因此,这轮暴跌的主要原因已经非常清楚。就我看来,现在市场上流传的各种若有若无的所谓利空,诸如加息、取消印花税,特别国债、QDII等,更多均属于心理利空或者根本就不算是利空,真正将让市场刺刀见红,大规模失血的,只有红筹巨无霸的回归。无论是中移动、中海油,还是中银香港、中国网通,一只港龟就会让市场直接失血数百亿。

  所以,市场与其为黑石股价一路走低而望梅止渴地庆幸,不如寄希望于红筹回归的“破发”,倒更为实在些。

  鲍迪克

  baodike@hotmail.com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