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挤压民生的分配机制需反思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 17:17 现代快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5月28日发布了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绿皮书指出,1990-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增加5.2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4039.6元,增加4.89倍(《生活报》5月30日)。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加了19.57倍和5.86倍,居民卫生支出的增速远超出其收入增长速度。教育支出同样如此。全国高校的人均学费在1990年时不足500元,到2004年就已经上涨到5000元,上涨了10倍以上。 支出增速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速,无法实现藏富于民的设想,难以让民众真正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使我国居民生活压力沉重,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的担忧加大,严重抑制了消费需求的释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致命缺陷。 从近十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民生问题在受到双重挤压。简而言之,一是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的倾斜,二是政府从公共产品服务领域的退守。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指出:从资金流量核算结果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与此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根据国际上通常的发展路径,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通常是上升的。如今,我国人均收入正处于这一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却是下降的。 在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的同时,政府却在一些公共产品领域悄然隐退。最典型的是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进行市场化改革以后,这些原本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向居民个人身上转移,导致民众不堪重负。 一方面是财富分配向政府的倾斜,一方面是负责向民众的转移,两头挤压,导致了今天国民的沉重压力。并且,在政府从公共产品领域隐退以后,公共产品的提供转而被一种市场化的机制所取代,而市场化的结果必然是医疗、教育等费用的上涨和房价的失控。 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必然加重居民的负担。问题还不仅限于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一般倾向于效率,而政府作为调控主体的再分配,功能在于弥补初次分配的缺陷,更倾向于公平。但是,目前的这种情况可能既损害效率,也有损于公平。 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政府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是负相关的,当政府在掌握的财富逐渐增加的同时,其相应的提供社会福利责任却不增加,就必然给政府铺张浪费创造条件。而在我国预算编制审查程序尚不够严格、预算执行监督尚且疲弱的情况下,政府几乎没有勤俭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造福于民众的动力,豪华政府办公大楼、公款吃喝、公款出游等怪象便是这一畸形机制下的产物。 因此,我们应该对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进行深刻反省,采取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教育、卫生等公共产品的投入等措施,实现藏富于民,切实减轻国民负担,如此,则人民安居乐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忧大为降低,民众的消费冲动得以充分释放,内需必然能够拉动,进而使我国经济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