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谁是粮食最低保护价的最大受益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 08:03 中国青年报

  傅新

  对于猪肉涨价,有一个问题让人们困惑不解:猪肉涨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饲料涨价,饲料价格又与粮食价格直接相关,而我国已连续3年粮食丰收,为何从去年年底开始全国粮价一路走高,进而导致饲料价格、猪肉价格不断上涨?

  不妨从两则新闻说起: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今年将继续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小麦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将通过委托企业入市收购,以保护农民的利益(新华社5月25日);袁隆平院士随即建议,国家应适当提高粮食收购的最低保护价,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中国青年报》5月27日)。

  国家委托企业“托市”收购,避免市场粮价过低损害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此政策不可谓不好。问题是,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储粮)作为唯一受委托企业,他们在政策支持下可以收购全国60%以上的小麦,从而在事实上形成对小麦价格的垄断。此时,他们可以先以最低保护价大举收购小麦,然后控制麦源,按兵不动,采取“市场饥饿法”,硬生生把小麦市场“托”起来,继而在收购价的基础上加价“顺价拍卖”。

  国家给予中储粮的优惠政策是多方面的,足以让其旱涝保收:中储粮收购粮食的资金,由

财政部门支付或由农发行足额发放;其每收购1斤粮食,政府给予2.5分钱补贴;每存储1斤粮食,政府给予4分钱补贴……

  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中储粮虽然收购了全国60%以上的小麦,但他们并不急于拍卖,更不肯降价出售,而是囤积居奇,反正把粮食存在仓库里也能获得政府补贴,存储时间越长获得的补贴越多。今年的新小麦即将上市,而去年中储粮收购的小麦只拍卖了不到四成。

  政府给予中储粮如此政策优惠,是寄希望其成为稳定粮油市场的主力军。遗憾的是,中储粮却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之下,没能成为稳定粮油市场的主力军,反而成了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的“操盘手”。政府优惠事实上成了中储粮在开放的粮食市场中构筑垄断、展开不公平竞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

  国家每年支出的巨额粮食补贴,只有少部分让农民得到了,大部分其实流入了中储粮的腰包。

  资料显示,按亩产800斤小麦计算,一亩地政府给出的补贴为52元,其中农民实际得到了每斤2分钱、每亩16元的补贴,其余36元补贴给了中储粮用于小麦收购、仓储。再加上中储粮在收购价基础上加价销售,实际上,我们每多支出1元钱的粮油成本,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不足0.15元,而以中储粮为代表的流通环节则赚去了0.85元以上!粮食最低保护价事实上“保护”了谁的利益,不言自明。

  真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政府补贴应当直接补贴给农民,而不应把大部分补给了流通环节。不希望在开放的粮食市场中,有人借助政府之力构筑垄断、操纵粮食市场。去年实行的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初衷虽好,可在实际操作中却导致粮油价格、猪肉价格上涨,不希望这股涨价风潮明年再次卷土重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