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周庆安:中美正在进入确保经济相互摧毁年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 10:23 南方都市报
周庆安/文 2007年5月22日-23日,中国副总理吴仪与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华盛顿召开第二次中美高层经济战略对话。对于多数媒体来说,经济战略对话的常规化和频繁化意味着爆炸性新闻再难以寻找,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对话内容也都在重复媒体的老问题。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一个“确保经济相互摧毁”的年代正在中美之间悄然到来。 30多年前,在尼克松刚刚访问中国,打开西方人眼中的“竹幕”的日子里,世界用核弹头的数量来评估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的实力。在那个时候,确保核战略上的相互摧毁,实际上不仅仅是实现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更是实现国际秩序稳定和国际和平的一种必要方式。而30多年过去之后,世界开始用GDP、顺差逆差来评估中美两国的实力与相互关系。这个时候,中美之间已经不再使用核弹头来评估对方在自己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了,而经济成为了重要的评估指标。 确保经济相互摧毁,其实正是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一种表述方式。熟悉国际政治的人都知道核时代的制衡原则,两个核国家正因为在核战略上相互依存,才能形成一个相对良性的平衡格局。而事实上,今天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相互依存度,已经到了其中一国经济受损,另一国必然也会受到巨大影响的程度。姑且不说中国所购买的大量美国国债,甚至2007年2月,中国股市一振荡,纽约市场都能够感受到钱的心跳。这就是经济依存程度高的表现。 确保经济相互摧毁,实际上还是全球贸易体系内在稳定机制的表现。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正如任何一个核国家要对另一个核国家进行核打击的时候,都会考虑到自身的安全一样,中美两国经济的高依存度使得相互之间都无法通过单方面的贸易报复措施或者制裁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美国前东亚事务副助理国务卿薛瑞福也曾经指出:“经济上的联系过于密切,相互已经无法采取强硬的政策。例如现在美国已经几乎无法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中美贸易相对稳定,至少降低了全球贸易体系内耗危机的风险。 从字眼上来看,“确保经济相互摧毁”或许是一个制衡的词汇,甚至多少有些现实主义的悲观味道。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确保相互摧毁的同时,也才能意味着相互尊重,相互受益。毕竟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即便对于美国最关心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并非一次性、一揽子就能调整到位的。两国在贸易模式、经济发展进程上的看法和行为差异,常常伴随着巨大的贸易逆差,甚至导致经济问题的政治化解读。实际上也是如此,中美贸易问题不但是美国国会常常讨论的议题,也是近年来历届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回答的提问。如果这时候中美双方没有很高的相互依存度,那么很难想象这样的经济战略对话能够在中美之间心平气和地进行。更何况总有一些人戴着失业率、倾销这样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中美之间的利润流动。 “确保经济相互摧毁”告诉我们,中美贸易没有债权人和债务人,也就是说两国贸易的平等使得谁也不欠谁的。谁也没有义务要通过大宗贸易的补偿,来换取对方一时间的满意。尽管这种做法十分显示中国在维护中美贸易繁荣中的诚意,但是仍然有不少美国人已经认识到两国位势的变化而更重视中美贸易的常规性与稳定性。如果是聪明的两国经济界高层,将更强调在一个“经济相互摧毁“的年代构建互利和双赢的局面。 正因为有这样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因此今天的国际体系,已经不能再简单地用政治和军事力量杠杆进行衡量了。而中美在贸易过程中产生的摩擦,也只能通过对话与博弈来释放。或许与确保“核军事相互摧毁”的战略不同,“确保经济相互摧毁”是一种良性的预设。但是这种预设至少能够带来稳定的繁荣,对于中美关系来说,难道这不是最可贵的吗? (作者系北京学者)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