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节能降耗:期待根本性变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 09:02 中国经济时报
范思立 科博会十载,能源论坛从无到有,凸显能源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中日益突出。从2005年第八届科博会单独设立能源论坛开始,笔者有幸亲身感受历届能源议题主线的殊同。 2005年,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产品全线短缺,在当年的能源论坛上,能源供需和价格走向成为激辩话题。随后,无论是2006年建筑节能受到热捧,抑或是今年的节能降耗备受瞩目,无一不与中国降低能源消耗的强烈愿望相契合。 2007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年,说出此语决非轻松。因为2006年中国节能4%、减排2%的目标双双落空,这意味着今后四年实现节能目标的任务将更为艰难。节能减排成为今年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基于此,今年4月底,国务院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温总理亲任组长。 究竟是什么阻挡了中国的节能降耗之路呢? 中国目前相当比重的重化工领域,尤其一些高耗能产业的盲目扩张,使节能减排任务前途堪忧。 事实上,自2003年对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实施宏观调控以来,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的势头从未得到根本遏制。今年以来,国内能源供应特别是电力供需矛盾总体缓解,高耗能行业在一些地区又盲目扩张,一些地方还违规出台了鼓励高耗能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致使今年一季度大多数高耗能产品产量增幅都在20%以上。 对于控制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国家发改委曾数次发通知强调,然而执行效果难让人满意。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就认为,问题关键还在于经济结构性调整不力,要实现20%的节能降耗的目标,其中三到四成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而六到七成需要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实现。 此外,节能降耗效果令人失望,也与一些高耗能产业的国有产权结构单一有关,在这种情况下,要靠其自身优化来提高能效并不可行。众多非公企业主曾在私下对笔者表露,受节能降耗的直接利益驱动,他们天生对节能降耗具有亲和力,而一些财大气粗的国有资本却往往对降耗缺乏原动力。 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与各省14家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然而,虽然有目标责任落实体系,但由于缺乏约束性和惩治性,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2006年11月,国家将能耗降低的指标分解到各个省区,五年间各省的单位GDP能耗将下降12%-30%。这个指标层层分解,一直落实到地市县和重点能耗企业。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通过分解节能指标、严格考核等来实现降低能耗的目标,虽是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复杂情况,仅靠政府人员的判断来下达指标,其科学合理性实在难说。 国家统计局长谢伏瞻曾表示,节能降耗的政策,包括价格改革、税制改革、调整高耗能产能、加快技术进步和调整资源型产品出口退税等政策。为此,国家发改委也一直酝酿资源价格改革,力图运用价格杠杆达到节能目的。 从政府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一系列节能政策来看,行政指令方式仍然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譬如,实行万元GDP指标公报制度,将能耗降低的指标分解到各个省区;与各省市和大型中央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发布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指导目录等。其实,过度使用行政性工具,不仅有技术难度,而且还会增加管理成本,带来社会不公。中国在节能降耗问题上应该减少对行政指令的依赖,更多地依赖市场来解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