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江涌:贸易问题是个陷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7日 15:25 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叶建国 24日-25日(华盛顿时间)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仅挨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就"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掌控程度及其对美国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贸易赤字和选举交织,议员们呼声强硬,华盛顿的气氛变得不利于中美经济关系发展,经济摩擦发生可能性增大,本版介绍听证会各种看法,并邀请中美双方各一位权威人士就议员关心话题进行沟通,期望对于增进理解化解摩擦有所裨益。是为中美五月纸上对话系列之七。 高估产业政策对中美经济影响 <21世纪>:为什么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这些产业协调政策有违WTO规则? 江涌:他们指责的是国家针对特殊产业的保护政策,这在各个国家都存在。一个国家出于对所谓幼稚产业的保护,会有针对性的对一些产业的外来投资做出限制,这是新兴市场发展的习惯性和必然选择,包括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都有这样的历史。我们国家正是由于缺乏很好的产业协调政策,导致产业发展规划都是战术性的,而美国的产业协调政策更具战略性。 中国出口主力是外资企业 <21世纪>:出口补贴问题也成了指责的重点,您如何看待? 江涌:我国确实有针对性的对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了投入,包括银行提供的政策性贷款,但这些投入产出的效率非常低,很多时候成了寻租的渠道。有一个口号就是,"花9万的公关费用获得10万的资金支持也是值得的",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1万会被用到科研中去吗?似乎难以想象。 在美国的一些补贴调查中,还有一类是针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其中包括,对国有企业的低息贷款。但发达国家应该看到,中国出口的主力并不是高新技术出口,也不是国有企业产品的出口,真正的出口大户是外资独资、合资企业。 至于生产要素的低价问题,这是由于世界自然分工所必然带来的现象,和国家管制之间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 <21世纪>:在对外贸易中,一个国家的消费者诉求和制造者的利益之间发生了矛盾,如何平衡这一矛盾? 江涌:中国大量廉价商品出口,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但是美国并不领情,为什么?消费者是很分散的,而美国国内的制造业群体由于规模相对较小、容易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团结起来影响国会和政府的意见,进而对中国施压。美国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财富政治,制造业群体掌控着强大的财富霸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贸易环境不断恶化,大家经常说"我们的贸易政策是把利润给了别人,我们领回了GDP"。 政府首先应该对持续多年的引资和鼓励出口的政策进行调整,尝试将来自美国国会和政府的指责所产生的压力分解到在中国市场获得大量投资利润的美国商人那里,让他们发挥对国会和政府的强大游说能力,我们目前的情况是,我国政府冲在了前面。 <21世纪>:中国的出口主力为外资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如果美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将直接打击美国的企业和资本? 江涌:这些企业和资本可以选择其它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生产,相较于一个国家经济体,企业投资的灵活性更高,所以,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伤害最大的是国家经济发展。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资本并非无国界,关键时刻,资本还是站在本国的立场上,更多的还表现为国家垄断资本,而且,在自己遇到麻烦而寻求帮助时,第一个还是找本国政府帮忙。 两个陷阱 <21世纪>:您对于中国正在陷入"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储备增加——货币充足——投资增加——贸易顺差扩大"这个货币陷阱有什么看法?您对当下中国贸易顺差问题和人民币汇率改革持什么观点? 江涌:我很赞成这个看法,而且我觉得,这个所谓的货币陷阱还只是一个技术性陷阱,这背后是一个金融陷阱。美国之前对中国的贸易出口实际上奉行了"容忍的政策",最近开始加大了指责、惩罚力度,这对中国经济的稳定非常不利。这在美国历史上处理与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的政策有相似性,现在开始用这些具体的贸易摩擦作为谈判的筹码要求中国进一步全面的开放市场,尤其是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为其金融领域的战略性扩张做准备。 <21世纪>:您对美国政府限制技术产品出口中国的贸易管制政策对两国贸易失衡的作用怎么看? 江涌:我了解的情况是,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出口管制是非常严格的。有一个例子很让人痛心,之前,当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就技术管制问题提出抗议时,美国政府就要求中国的有关部门指出中国希望进口美国哪些方面的技术,结果中国的一些部门就专门组织人力对中国急需引进的一些技术进行了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交给了美国,带来的结果是,要求中国所希望引进的技术引进全都被加入到了美国实行技术出口限制的清单中了。 而且,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只需要引进适用性的技术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也许对一般发展中国家来讲是适用的,但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强国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的支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