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新华时评:领导干部不能只盯着税源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 09:40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5月25日电(记者 包永辉)长三角地区有个地方的农民,发展蔬菜生产,增收明显,但当地某些领导对这项富民产业却不太积极。他们认为,取消农业税后,发展蔬菜生产不仅难以获得税收,反而要通过各种途径予以扶持乃至补贴,对政府而言,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得不偿失。

  闻此,人们或以为他们不是拿着人民俸禄的“公仆”,倒像是精于算计、无利不起早的商人。从中我们也看到,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不能忽视农业生产,但有些地方却仍将农业置于可有可无的地步,甚至不计后果让农业无限度地为工业化、城市化让路,究其原因,在他们眼里,农业是无税或少税经济,发展农业虽能富民却不能富财政。

  作为地方官员,着眼于发展“税源经济”有其合理因素: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事业的发展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哪一项缺了钱也办不成。但是,仅靠发展提供高税收的“税源经济”,就能实现一地的繁荣与稳定呢?显然不是。我们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就是这个道理。

  从产业发展规律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是沿着一产、二产、三产的轨迹发展的,第一产业虽是弱质产业,却是农产品深度加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计算农业的效益账不能只算种植业本身的效益账,应从农业完整的产业链上去观察。很多地方的实践表明,正是有了种植业的良好发展,才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崛起,又带动了流通、出口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既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形成良性循环。

  从长远来看,帮助农民增收与增加财政收入并不矛盾。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但真正的“大河”并非过去许多人认为的地方财政,而是众多百姓的钱包。古人云:“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今天,许多事实也证明,地方财政富了,也许老百姓并不一定能相应地随之而富;而老百姓的钱包要是鼓了,地方财政必定会水涨船高,想不富都难。

  更何况,当前广大农村,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还是广大农民致富的主要手段。因此,中央今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对“三农”地位作出了高度评价:“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对此,我们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级农村干部,既不可弱视,更不可短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