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强压人民币大幅升值:损人不利己或别有用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 02:50 第一财经日报
简单依靠压货币升值减少贸易逆差是传统的国际贸易思维。这种传统思维应该加以调整和更新 王丽军 周世俭 美国国产的鞋美国人穿不起。“爱祖国、用国货”在美国从来就是一种无稽之谈。因此,即便从中国减少了日用消费品的进口,美国也得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这根本减少不了美国外贸逆差 人民币是 首次战略经济对话核心问题 2006年12月14日、15日,在中美首次战略经济对话中,美国财长保尔森要求中国政府已经升值5个百分点的人民币在2007年内继续升值5个百分点,也就是要人民币升到7.44元兑1美元,并称战略经济对话的核心问题是人民币现象。 这表明布什政府强烈要求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从而达到缓解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目的。 2007年2月7日,保尔森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作证时说,布什政府在面临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已经竭尽所能敦促中国政府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他说中国尚无一套美国所期望且自身所需要的货币政策,并威胁说如果中国不加速人民币改革步伐,则国际社会将对其失去耐心。5月2日,保尔森在华盛彼得森学院讲演中说:中国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成为美中巨额贸易赤字等经济问题上进展缓慢的一种标志。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进展太缓慢。保尔森说他担心自己将在国会受挫,尤其是在人民币的升值问题上,“显而易见,不是有可能而是极有可能国会将通过立法来进行干涉”。 2007年1月31日,具有广泛影响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莱德·伯格斯坦博士曾在国会的证词中说:“要纠正全球经济失衡现象,人民币对所有货币的汇率就应上升20%以上。也就是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要上升40%左右,中国可以在今后几年中分阶段完成上述目标,以缓和人民币调整过程中的压力。如果人民币及其他亚洲货币对美元汇率上升40%,那么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每年将减少1500亿美元。”他威胁说:“如果在2007年5月下一轮战略经济对话之前,财政部下一份半年报告出台之前,中国没有交出‘保证金’,即没有将人民币升值10%以上的话,中国将戴上‘货币操纵者的帽子’。”美国将与七国集团合作达成 “广场2号协议”或“亚洲广场协议”,以迫使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强压人民币大幅升值 损人不利己 强压贸易伙伴的货币大幅度升值,以达到减少自己贸易逆差的目的,这是美国历届政府多年以来的习惯做法。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压马克大幅度升值,从4.2马克兑1美元到80年代末上升到1.5马克兑1美元,升值64%;80年代中期压日元大幅度升值,从1985年2月的263日元到1988年2月猛升到128日元兑1美元,升值51%;80年代末压新台币升值,限令新台币半年内升值40%,从42个新台币升到25个新台币兑1美元。 但效果如何呢?多年以来,美国对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06年美国对德国贸易逆差478亿美元,对日本贸易逆差885亿美元,对中国台湾地区贸易逆差157亿美元。 再以压欧元升值为例:2002年1月底,1欧元兑1.29美元,欧元升值50%。而美国对欧元区12国的贸易逆差从2001年的540亿美元,至2005年猛增到915亿美元,增长70%。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品是否有竞争力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简单地依靠压对方货币升值来减少本国贸易逆差是传统的国际贸易思维。时代发展了,情况复杂了,这种传统思维也应该加以调整和更新! 从中美贸易来看,到2006年底人民币升值5.68%。按官方统计,2007年第一季度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569亿美元,比2005年第一季度美对华贸易逆差419亿美元增长了35.8%。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对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未起任何作用。 实际上,劳动力价格低廉和产业集群化是中国生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富有竞争性的关键因素。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处的测算,2006年中国产业工人每小时的收入为0.77美元,而美国产业工人每小时的收入为18~20美元,相差20多倍,人民币该升值多少才能抵消这一巨大差异? 由于人民币升值,2006年12月份在美国的节日市场上,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价格上涨了5%左右,玩具价格上涨了10%左右。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大多是日用消费品,是广大消费者需要的,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必然会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火上加油。 正如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2006年12月14日发表“美元价值”一文中所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大幅下降无法纠正美中两国的储蓄不平衡现象,但它却会引发一轮货币不稳定潮,导致中国出现通货紧缩。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其他亚洲国家甚至欧洲货币也依样而行,通货膨胀之鸽很有可能会飞回美国栖息,就像上个世纪70年代那样。” 麦金农教授警告:“不幸的是,由于不断向中国施压要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保尔森某种程度上已背离了其公开宣称的强势美元立场。如果中国顶不住压力真的让人民币大幅升值,那么它就会像日本在上世纪80~90年代那样陷入通货紧缩境地,而它的贸易顺差却不会因此而缩小。”麦金农教授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人们,美国强压人民币大幅升值是损人不利己!而美国如硬要非理性地损人不利己,难免让人怀疑其别有用心。 美国外贸逆差属于结构性 美国的外贸逆差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是大规模、最广泛的国际分工的必然产物。美国的外贸逆差属于结构性的,从1971年开始至今已经持续36年了,很难逆转,而且其规模越来越大。实际上贸易逆差并没有严重损害美国经济,美国依然是当今世界超级经济强国。法国经济学家雅克·昌克曾经说过,听任贸易逆差居高不下而对经济没有造成大的伤害。可以说,美国的贸易赤字是无泪的赤字。 进口大量物美价廉的日用消费品符合美国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广大的消费者,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贸易逆差是一种市场行为,应该从市场的需求去分析和观察。另外,美国是世界上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跨国公司是以全球作为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因此不能以产品进入美国海关作为判断贸易顺差和逆差的依据。若能统计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程序,那么美国必然是贸易盈余国。 美国的外贸逆差分为三个类别,而资源性逆差、补充性逆差和竞争性逆差。美国每年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的矿产资源。众所周知,美国地大物博,是世界重要的资源大国。但多年以来,美国奉行的是先用别人的资源,自己的资源保护起来,以可持续发展。以石油为例,美国石油储量和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2006年美国进口石油达3026亿美元,占当年商品贸易逆差8181亿美元的37%,美国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贸易逆差达1049亿美元,美国对此从不抱怨。 美国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日用消费品,2006年仅纺织品和服装进口达996亿美元,占当年商品贸易逆差的12%。由于劳动力价格昂贵,美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近30年来基本上都转移到了海外。以制鞋业为例,1976年美国市场上的每百双鞋有53双是国产的,1986年美国生产的鞋降为22双,1996年11双,到了2006年国产的鞋仅剩下1双半了。三十年来,美国的制鞋业实现了“安乐死”。现在美国人穿的鞋98.5%依靠进口。2005年从中国进口各种鞋类达18亿双,平均每个美国人穿6双来自中国的鞋。即便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从中国进口的鞋减少了,那美国也得从越南、印尼等国进口。因为美国国产的鞋美国人穿不起。“爱祖国、用国货”在美国从来就是一种无稽之谈。因此即便从中国减少了日用消费品的进口,美国也得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这根本减少不了美国外贸逆差。 从日本进口的高级轿车和从欧盟进口的“空中客车”大型飞机是与美国汽车和波音飞机进行生死竞争的贸易。由此而产生的逆差是竞争性逆差。2006年美国与欧盟的贸易逆差1166亿美元,与日本的贸易逆差为885亿美元。二者相加为2051亿美元,占美国当年贸易逆差的25%。 这才是需要美国认真对付的竞争对手。 “Made in China” 还是“Made in East Asia”? 应当如何看待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必须指出传统上的贸易统计数字说明不了当前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吸引外资的75%来自东亚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新加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与地区把原来他们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产品生产转移到中国内地,引发了“贸易平衡转移效应”。因此,这些三资企业的产品(其中大部分零部件都是来自上述国家和地区)并非“Made in China”,而是“Made in East Asia”。 出口到美国所得贸易顺差自然为上述国家和地区所分享,而远非中国所独有,但是对美出口的金额却百分之百地统计在中国名下。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是大象与小象的争论,而是要分清是“中国象”与“亚洲象”。 中美贸易不能局限于双边贸易,而是多边贸易,是美国与东亚的国际贸易。按中方统计,2006年中国大陆对美国贸易顺差为1443亿美元,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和东盟却有153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是亚洲的加工中心或称为世界加工厂,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基本上是美国占东亚地区的贸易逆差。 中美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对美出口中的70%为加工贸易,这就意味着中国只能获得少量的加工费用。以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笔记本电脑为例,它们是在江苏省昆山市合资企业里组装的。其中包括美国制造的处理器和软件、日本的硬盘、韩国的显示器、新加坡的声卡等。中国对产品最终价值的贡献不超过30%。按照原产地规则,这个笔记本电脑算中国制造,实际上是在中国组装。整个笔记本电脑的报关价格要统计在中国对美国出口额里,这显然不能准确地反映两国之间的实际贸易情况。 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外贸逆差是指商品贸易的逆差。美国对华经贸优势恰恰体现在后三个领域。到2006年底,美国在华实际投资为540亿美元,设立了5万多家企业(中国在美国实际投资仅为9.7亿美元)。这5万多家美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都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或向中国的邻国与地区出口。以通用汽车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为例,他们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和手机在中国市场上热销且市场需求旺盛,这实际上取代了从美国进口轿车和手机。这些美资企业在华赚了钱,除继续在华扩大投资外,其余部分汇回美国,实际上部分弥补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据中国商务部不完全统计,2005年美资企业在中国销售金额高达600多亿美元,向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400多亿美元的产品,这两项金额可以弥补当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2016亿美元的53%。 正如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所言,综合考虑,中美经贸合作的关系是基本平衡的,是互惠互利的。正因为比较平衡,互惠互利,才能持续发展,否则是难以为继的。 (作者分别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