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首席评论:不可误读央行的三板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 17:47 金羊网-羊城晚报
□伊歌 货币政策关注资产价格,只到关注程度而已,并不构成制定或出台货币政策的直接依据。《人民银行法》也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稳定币值,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加息减息固然是影响股市波动的最敏感因素之一,但央行不应该、也不可能根据股市的波动来动用自己的“政策兵器库” 中央银行的“政策兵器库”中从来就没有什么秘密武器,来来去去就是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定向票据那几道板斧;央行选择什么时机、采取什么政策工具,才是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关键所在。 为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中国人民银行近来频频动用各种政策工具,其中存款准备金率几乎是“每月一调”。5月17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为使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不排除任何的可能性更往前走一步,使用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甚至其他的工具等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5月18日,央行宣布: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三板斧”同时亮出。 央行“三板斧”齐出,实在是极不寻常,尤其是上一次加息才过两个月又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后20天又提高,明显是在不背离微量、小步、频调以防经济“硬着陆”的原则下加大调控力度和范围,紧缩的货币政策取向也随之显露无遗。 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全国“两会”,“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始终是宏观调控的关注重点,今年以来信贷、投资和物价水平等数据都出现增幅居高不下,也证明这种关注绝非杞人忧天: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高达11.1%,呈现出多年所没有的快速增长;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了2.7%,3月涨幅达3.3%,4月上涨达3%。 保持币值稳定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通货膨胀也是央行的头号敌人。CPI在3%的警戒线附近徘徊,足以令央行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警觉。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介绍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对物价形势作出的判断是:“总体较为平稳,部分项目上涨较快,存在继续上涨的压力”;尤其是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即将进行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都对今年的物价构成上涨压力。央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也指出,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存在,价格走势值得关注。 无视这种压力,片面解读物价“总体平稳”,一厢情愿地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足以消化巨量货币,应该可让各方安心,货币紧缩的局面短期内不会发生”,“货币不会马上紧缩,也不应该马上紧缩”,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严重误判,自然会对央行为收紧信贷、收紧货币流动性而“三板斧齐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又误读为“想通过解决流动性过剩为股市降温”。 资产价格不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股票市场也不是央行的调控对象。正如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指出的,货币政策关注资产价格,只到关注程度而已,并不构成制定或出台货币政策的直接依据。《人民银行法》也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稳定币值,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加息减息固然是影响股市波动的最敏感因素之一,但央行不应该、也不可能根据股市的波动来动用自己的“政策兵器库”———偏离目标,政策乱套。 这一次,促使央行祭出“三板斧”政策组合工具的是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今年1月至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比一季度高出0.2个百分点;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1%,高于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目标;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总额达到1.8万亿元,同比多增2737亿元,已完成全年信贷规模的72%;前4个月贸易顺差达到63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8%……面对开始热得发烫的经济数据,面对经济过热带来的通货膨胀暗流涌动,央行怎能无动于衷?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