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招商引资咋成了引狼入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1日 22:39 财会信报

  《财会信报》记者 张晨

  近日,据媒体披露,西安一家名为陕西海华冶化有限公司(下称海华公司)的民营企业在进行项目建设时,由于资金不足引进了一家号称“资产过亿港元”的外商。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家外商所拥有的竟然只是一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1美元公司”。海华公司因为在引进外资时轻信对方出示的假《银行资信证明》导致引资失败,被迫自筹资金进行项目建设,不但延误了工期,而且背负了巨额债务,公司的发展战略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不难看出,招商之所以酿成苦果,引资之所以成了“引狼”,正是由于海华公司本身求资心切,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一见“外商”光顾,全然不考虑这个所谓的“外商”究竟是“商”还是“狼”,仅仅凭借一纸假的《银行资信证明》,就盲目崇拜骗子所吹嘘的惊天骗局,总以为巨额投资能信手拈来。

  无独有偶,上当受骗的远远不只那些急于引资的民营企业,近几年来,随着大量外国投资者涌入我国,一些滥竽充数、不法之徒趁着我国个别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急迫招商心理,假冒外商,打着投资的幌子到处进行诈骗活动。包括国有大型企业、政府在内,因招商引资而受假外资骗的不可谓不多。被骗得少的,包括几千到几万不等的机票费、饮食住宿接待费、差旅费、考察费、调查费、审计费、评估费、律师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而被骗得多的,则是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元的所谓评估费、律师费、前期操作费、前期投入费等。

  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

  综合前几年所发生的“假外资”案件,记者发现,骗子伪装自己的手段不外乎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由于在国外注册的公司会增强自身的“威慑力”,因此假外商一般会花极少的资金在国外注册一家皮包公司,有的还会在国内设有分公司或者代表处。从名字来看,这些公司一般都会冠以某国(譬如美国)或国际投资集团之类的名字,如果做得更逼真些,他们一般会有精美的印刷资料并申请一个网址,在高档的写字楼里租有体面的办公室。

  接着,他们都会参加各种与投资有关的会议和展览来寻找行骗对象,还会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给自己包装,如果一旦发现有急于获得投资的企业或政府机构急于获得投资,他们会主动的向有关单位表示有投资意向,而投资金额可以许诺到上千万元。企业如果表示有兴趣的话,他们首先会在适当的时机与地点表明自己的“实力”,比如出示伪造的《银行资信证明》、《资产评估证明》等,有时还会推荐对方到骗子自己“认可”的“资产评估公司”、“

会计师事务所”等,并且会表示自己或者共同承担评估费用,以示“诚意”,消除企业的怀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他们会随便找理由拖延时间,并且千方百计地说服对方先拿出钱来。这时有些企业或政府机构由于不愿意放弃嘴边的这块“肥肉”,因此甘心掏钱,结果越陷越深。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袁增霆告诉记者,“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我国的企业、政府遇到皮包公司商业诈骗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了,并且越是贫困的地区受骗的现象也就越为严重,这样的情况必须予以制止。”如袁增霆所说,既然“假外资”诈骗的事情已经出现了很多次,那为什么这样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段治平教授认为,问题出在三个方面,即:投资大环境下企业自身的审查力度不够、海外市场信息来源渠道不透明和部分官员受了与政绩挂钩的影响。

  对投资方的审核不严

  仔细看一下那些被骗的公司或政府部门,它们都有几个共同特征院它们都有具体的项目急需资金进入或支持,同时都没有对这些所谓的“外商”公司进行仔细、必要的审核,只是听取了骗子的一面之词或看到了某些伪造证明和简介。或许在他们眼里,他们是在争取让对方从口袋里掏钱,而自己又不出钱,如何受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在具体的审核方面才会有所疏忽。

  袁增霆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与引资方在审核方面的不严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引资方对投资方的身份、资金等方面严格地按照审核程序来做的话,将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当然,在我国的某些贫困地区,可能这方面的人才也有限,因此在审核上可能比较疏忽,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段治平认为,“假外资”的现象暴露出我国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越不成熟的企业受骗的几率也就越大。他说,“企业的项目需要资金,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怎么可以仅凭感觉就作出轻率的决定,这说明我国企业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待提高,还需要加强防风险的能力。而对于政府的个别官员来讲,盲目崇拜外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以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各地区加快自身建设的不二法则,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些政府的官员和企业的管理者只要一听是外商便全然忘记了风险,总认为外资一定比内资更为“丰厚”,只要外商肯来投资,一些地区的官员们几乎都乐得合不拢嘴,哪会想到“假外商”的情况,审核不严也就不足为奇。陈秀山博士说,“企业或政府部门要求发展,内部需求资金很急,但同时引资方内部的管理水平与辨别能力也要高起来,严格按法律与制度办事,对投资方加以选择,不给行骗者有太多的空子可钻。”

  企业的信息来源不可靠

  在此次发生的海华招商引来“1美元公司”的事件中,记者注意到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当时海华公司需要资金注入,该公司的负责人在参加某市的一次招商会上,认识了这个“1美元公司”的负责人,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被骗。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这次招商会或多或少也有几分“骗子”的味道。面对现在社会上诸多的“招商展览会”、“合作洽谈会”等各种以招商、投资为主题的会议,我们也不能否认这里面存在真伪俱在、鱼龙混杂的现象。

  陈秀山博士认为,目前一些中介机构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将举办招商会完全看成了一种商业的行为,在考虑盈利的同时,对于参会者身份及资信的调查就显得相当薄弱。

  而曾经在企业和政府部门任过职的段治平对此颇有感触,他觉得出现“假外资”的情况与现在中介机构不负责任有巨大的关系,他说,“作为企业或政府部门,自己的项目需要资金,需要招商引资,可引资方得到信息的渠道在哪里,得到信息的真假是否可以得到保证,这都是十分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引资方接触最多的就是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招商会,可承办招商会的中介机构能又有几分真实性,一些行骗者完全可以通过支付费用的形式,让中介机构把自己包装起来。而引资方在与其讨论合作时,包括对方的身份、资信等重要方面的信息都没有正规渠道来得到,引资方需要可靠的信息来保证对方情况的真实。”

  最后段治平表示,国家在保证信息真实方面上的监管做的还很不够,政府需要进行国别研究,使信息透明起来,真正能为企业、政府招商引资提供建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