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谁是粮油涨价的最大受益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 14:20 新浪财经
邱 林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粮油价格走高,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托市操作失误造成的。为了托市,去年国家粮食局和中储粮总公司对市场上的小麦进行了收购,总共收购800余亿斤。小麦价格上涨的国内因素是多收购了200亿斤。对于粮食价格不能打压,而是让其趋于稳定。因为粮食价格有利于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 现在有些人认为粮价上涨,农民可以得到很大实惠。实际上,不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粮食价格涨得再高,农民也不一定能增收。因为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是政府为中储粮总公司这样的国有粮食企业提供便利和条件,希望通过中储粮这个中间环节来支持农民,帮助农民增收。但是实际上中储粮并没有将政府给的好处传递给农民。国家对农业的补贴约有40%转补给了中储粮这样的流通企业了。 去年以来粮价上涨是中储粮执行政府托市收购行为的结果。从2006年6月起,中储粮一举收购了全国小麦总产量的约40%,占小麦商品总量的60%以上。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中储粮将60%的小麦商品总量资源控制在自己手里,按兵不动,把小麦市场“托”起来,继而在收购价的基础上加价“顺价拍卖”。这是导致小麦、面粉价格乃至粮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这种操作方式所引发的市场效应至今余波未平,目前全国粮油价格仍远高出常年水平。 为此,有关人士辨解说,粮油价格走高主要是由于中储粮托市操作失误造成的。事实上,在这场粮食风波中,中储粮并没有操作失误,而是有计划有预谋的操作行为。试想,当一家企业收购了全国小麦商品总量的60%以上时,它便事实上形成了对小麦价格的垄断。而中储粮控制麦源、按兵不动的操作方式,实际上就是囤积居奇行为。而此时农民已经没有多少剩余的粮食了,一些面粉加工企业也并无多少原料储存。农民将大量小麦出售给中储粮各地分公司及其委托收购点,甚至连口粮都卖了。 有一篇报道称,农民在此次粮价上涨总利润中能获得20%至30%的好处。然而,由于以河南、山东等为主的产粮大省在去年10月下旬即已完成夏粮收购任务,粮价上涨则发生在11月之后,说农民此后获得回报有些牵强。据业内人士分析,按亩产800斤小麦计算,1亩地国家给出的补贴为52元,其中农民实际得到了每斤2分钱、每亩16元的补贴,其余36元补贴给了中储粮用于小麦收购、仓储。再加上中储粮在收购价基础上加价销售,实际上,我们每多支出1元钱的粮油成本,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不足0.15元,而以中储粮为代表的流通环节则赚去了0.85元。 可以说,农民在这场涨价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得到涨价所带来的多大实惠,倒是具有平衡器作用的中储粮,获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因此,对于任何所谓的以善为目的的垄断,我们都要打上一个问号:这究竟是一个平衡的过程,还是一个牟利的过程?正如同国内石油、电力等具有垄断性质的机构一样,公共产品价格一上涨,中储粮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的托市收购行为就被不少批评家和媒体认为是粮价上涨的制造者,粮价上涨的利润大部分流入了处于流通环节的中储粮手里,而非农民的腰包。 这场粮食涨价中,人们把批评的目光投向了粮油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弊端,中储粮成了靶子,但如果粮食涨价的实惠真落入了农民口袋呢?事实上,经过粮食流通政策的调整,这是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政府真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就应将粮食涨价的收益部分与国家粮油补贴一并直接交给农民。如果我们多支付的生活成本并没有让农民得到多少实惠,那么粮油涨价就不要以“维护农民利益”的名义。我们不希望在开放的粮食市场中,有的企业借助国家之力构筑垄断粮食市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