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外资并购惹来争议不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 08:10 中国青年报

  王磊

  最早提出反思外资、关注中国产业安全与经济安全问题的国内机构,应该是中华工商联(亦称“中国民间商会”)。隶属该机构的“全国并购公会”,早在两年前就提出,要注意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的“国退洋进”现象。

  当时,出于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心,在国企改制中,MBO(产权改制中管理层控股)被叫停,国有企业民营化一时间成为“禁区”。内资进不来,引进外资似乎就是水到渠成。许多地方的优质企业,就是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招牌下全方位向“外资”抛出橄榄枝的。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许多本土企业面对外资时,总是做出“望眼欲穿、嗷嗷待哺”的样子,因为想获得资金和技术,就“有奶便是娘”,签署协议时忽视风险,不注重自我保护,最终发现吃亏了,就开始闹情绪,而忽视诚信原则。在他看来,娃哈哈与达能之间的争执更像一起“失败的婚姻”,双方只能“共苦”,却不能“同甘”。

  有人可能会说,娃哈哈年销售几百亿元,不论怎么说是个饮料企业,它的控股权和品牌转让给外资,和国家经济安全有关系吗?单个企业的归属权也许不重要,但它的示范效应却影响巨大。当下已经稍微做大的几十家本土优质企业,都面临着资金、技术、全球市场等“成长的烦恼”,如果这个门槛迈不过去,困局无法摆脱,转而都被跨国企业控股或收购了,这样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

  考虑到能扩大地方的知名度、快速回收现金增加财政收入、提升政绩等,地方政府的引资冲动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站在国家宏观产业布局和提高核心

竞争力的层面,就会发现这种“短期收益”是多么不值钱。

  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最终体现在企业间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小则体现在市场占有率、技术先进程度等微观指标,大则表现在企业间相互并购的“你死我活”的争夺。

  因此,与跨国企业近距离的肉搏之后,我们看到,本土企业丢掉市场,丧失品牌,最终一股脑儿把自己的控股权卖掉,这绝不是单纯的市场问题,这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竞争的本质层面,被击败了。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再次提交了《关于建立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建议》的提案。工商联是代表本土企业家的组织,这足以显现出,在经济竞争最前沿阵地上,本土企业家感受到的巨大竞争压力以及他们的恐惧。

  多年来研究经济安全问题的并购公会秘书长王巍,是一位冷静的学者。他曾对记者表示,关注国家经济安全还有更深的层面:那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现在纷纷开始到海外上市、投资和并购,所聘请的投行、券商、财务顾问、律师、会计等金融中介机构,都有外资或跨国财团背景。这些大型金融中介机构,恰好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那些跨国公司,有着悠久和密切的联系,这中间的巨大风险才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战略。

  他的话令人警醒:“高盛帮你承销了

证券,摩根和美林把你整上市了,你就认为这些财务公司成你哥儿们了?!”

  这可能是工商联反复提议,中国要组建自己的“经济安全事务处理机构和预警机制”的根本动议。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弱者要变成强者,经济要崛起,绝不是一个想当然的过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