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一季度经济结构性改善 可缓解流动性过剩之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 10:49 南方都市报

  社论

  国家统计局昨天下午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令人惊喜,以目前情况看,我国的经济发展足以消化巨量货币,应该可让各方安心,货币紧缩的局面短期内不会发生。

  从几个主要数据来看,经济的改善是结构性的,第一季度GDP增长11.1%,企业与投资效率在提高,消费结构在改进,物价指数平稳。投资出现高位回落,增长主要来自于外贸顺差和消费增长,说明在流动性过剩的忧虑下,经济结构仍在好转过程中。

  从经济的基础数据来看,最值得高兴的是,我国不仅投资结构逐渐优化,企业效率也在提升。其中工业企业的利润大幅增长,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3.8%,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了22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这一增长是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保持较低增长率的背景下取得的,说明这些增长不是因为投资硬性拉动,相当程度上是主要领域的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所致。

  GDP与货币流动性快速增长,CPI却令人欣喜地保持稳定。虽然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上涨,一季度上涨2.7%,3月份当月上涨3.3%,超过了3%的警戒线,存在着一定的通胀压力。但是如果扣除上年因食品价格上涨1.5%的翘尾因素,1季度新上涨仅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物资供应充足,煤电油运形势较为平稳。

  与央行的金融统计数据出台之后令人惊慌不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展现出阳光明媚的一面。原因在于,央行的货币发行与运行数据表明的是目前中国政府的主要症结,即货币发行量过大导致流动性过剩,从而一步步推高了信贷投资与资本市场。我国从2001年-2007年,货币供应量年平均增长20%以上,在过去6年半时间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上个世纪20年代酝酿金融危机的4倍之多,加上热钱涌入与居高不下的信贷数据,很容易让人得出经济过热、应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结论。

  但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所说,“经济是不是过热,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问题,对其判断就需要综合地进行考虑”。统计局的全面统计数据则反映出另外一面,即市场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否匹配的一面。李晓超指出两个需要关注的指标:一是价格指标,二是物资供应,这两个指标实际上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否能够消化如此巨量的货币。如果企业效率提升,物价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物资供应充足,那就说明

中国经济基本处于健康发展的上升通道,不应该为了资本市场上升这一货币调控主因之外的理由,而轻易变更目前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稳定、再稳定,才是上上之策。

  美国前任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在上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上升期顶住压力、没有动用利率政策的理由同样如此,因为经济数据所反映的经济基本面显示出健康的一面,货币发行量适当扩大是发展所需,只要货币发行量没有大到影响经济基本面、引发通货膨胀的程度,就是在可控的范围内,没有必要在心理恐惧症的影响下进行人为操纵,使市场丧失明确预期。

  对于我国经济基本面继续向好但压力仍存的判断不应有所变更。话说回来,又有哪个发展阶段不存在压力呢?相应的,对于政府的紧缩政策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紧缩政策是为了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为减少压力而人为紧缩。李晓超在回答有关

宏观调控的问题时,提到我国30年的经验是,注意不要采取力度过大的调控措施,而是微量、小步、频调,目的就是防止经济的硬着陆。加强完善宏观调控,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还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既要防止大的起伏,又要防止经济增长过慢。

  资本市场一直在心惊胆战地等着货币紧缩政策落地,市场经济分析师所有的预期也指向紧缩方向,但延迟一天公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却为我们指出了另一个方向。由于经济发展足以消化货币发行过度,货币不会马上紧缩,也不应该马上紧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