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顺差下降无碍外贸大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 09:19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今年2月份贸易数字出来之前,是一片保守的颜色,专家们总是强调二月份的春节效应,呼吁人们降低对贸易顺差的乐观程度,但事实上,2月份的贸易顺差为历史第二高的月度顺差(237.6亿美元)。在3月份贸易数字公布之前,人们认为将是继续拉升的走势,但3月贸易顺差竟然只有68.69亿美元,与2月份相比,减幅达到71.09%之多。 目前很多对于3月份顺差数字的解释都是不靠谱的。一种说法是统计问题,但是统计失误不可能造成如此巨大的跌幅。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政府修正了“鼓励出口”的政策:对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降低了外资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出口退税范围和退税率的调整,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等。这些观点的问题在于,把政策预期的时间矢量方向弄反了。他们丝毫没有考虑任何的政策滞后效应。 事实上,按照以往经验,这些政策会在其生效时间之前助推贸易顺差,而不是降低贸易顺差。例如在出口退税调整方面,一般会导致“突击出口”(抢在政策生效之前)。很多经济学家对于今年1、2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快速增长就是拿“突击出口”来搪塞的。 另外,“3月份的顺差直线下挫是因为外需市场放缓”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中国纺织、服装、玩具等商品的出口增幅的确大幅回落,但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却继续保持着可观的幅度。需要纠正一点的是,在中国的出口贸易格局里,服装玩具行业在中国出口贸易地位里已经一落千丈了。客观地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技术产品的出口国了。 如果我们拉阔视线,将进出口贸易数据从2005年至今做一次扫描的话,就能找到拆解诡异数据的线头。每年的2月份的确存在“春节效应”,表现在进口和出口数据都较相近的1月份和3月份为低,并且进口和出口是同步下降的(处于该年的最低点)。例如2005年2月,我们的出口额是442.8亿美元,进口是339亿美元,而2005年1月份的进口为442.5亿美元,出口为507.3亿美元;2005年3月份的进口为552.3亿美元、出口为608.5亿美元。 再以2006年2月份数据为例,2月份的出口是541.1亿美元,进口是515.8亿美元,而2006年1月份的出口为651.3亿美元,进口为554.9亿美元,2006年3月份的出口为780.2亿美元,进口为668.7亿美元。 唯独今年2月份最为奇特,出口为821亿美元,较今年1月份的866.2亿美元的额度为低,也较3月份的834.3亿美元的数字为少,其差距的属性跟以往类似,没有任何问题。关键问题在于,诡异的数字迷宫出现于2月份的进口数据,2月份的进口仅仅只有583.4亿美元,相比之下1月份的进口额为707亿美元,3月份的进口额也达到了765亿美元。2月份之所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顺差,从数字上看,不是中国的出口如何强劲得无以复加,而是完全因为2月份进口下跌得过于惨重。 2月份进口过度下跌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是很难解释的。例如,人民币汇率升值应该是对出口有抑制作用,而对进口有释放作用。但我们从2月份的进口数据看不到这一点,至于出口方面,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不大,对出口的抑制程度也是不够的,中国今年出口以20%的速度增长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于是,对“2月份进口之谜”的解释就是,2月份的进口数字是被认为低估的,也就是说,贸易者在2月份对进口的货物做了价值低估,而对出口的货物做了价值高估,从最终的形态上看,就是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对“进口价值低估”的动力来自于贸易者希望把资金“截留”在国内,这些资金我们通俗地称之为“热钱”。促使贸易者创造“热钱”的动机在于中国资产市场(房市和股市)的“泡沫”和“套利”。3月份恢复了正常的数据形态,也给人留下了悬疑:到底是中国的外汇查处使得热钱涌入得到收敛?还是因为热钱认为中国的资产泡沫已经高得离谱,丧失了继续“涌入”和“滞留”的兴趣,它们开始将钱转移到大宗商品期货的炒作上去?也许后者更贴切一些。 因此我们不必要对3月份顺差“缩水”感到过分吃惊,3月份的数据是健康和积极的,它不会给中国的未来的顺差趋势(以及顺差对中国GDP的拉动力)造成任何阴霾。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