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赵幼力:央行加息的决定因素解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 09:18 中国经济时报
■赵幼力 会否再次加息?或许能从上次央行加息的内在机理中寻找到些许逻辑?3月17日,央行决定自次日起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均提高0.27个百分点。这是1季度央行继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再度使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也是2006年以来的第三次加息。 当时的前提是,CPI连续4个月居高不下。CPI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上升态势,逐渐改变长期徘徊在1%-2%之间的低增长局面。从2006年11月份开始,CPI涨幅呈扩大趋势,11月和12月分别为1.9%和2.8%。2007年1月CPI涨幅则为2.2%。2月CPI同比上涨2.7%,又一次接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3%的目标,至此CPI增速已经连续3个月保持在2%以上,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3.2%。如果看1-2月份累计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4%,而2006年全年CPI涨幅仅为1.5%,其中,前11个月CPI更是只有1.3%。 信贷投放迅猛增加。2007年前两个月,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量接近万亿,大大超出人民银行和市场机构的普遍预期。1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2.2个百分点,环比折年率为25.2%,比上年末上升14.9个百分点,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月,信贷投放速度继续加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增幅比1月份高出1.2个百分点,创下05年来的最高值。1-2月人民币贷款新增9800亿元,同比多增2636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接近去年全年实际新增贷款额的三分之一。其中,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138亿元,同比多增2647亿元。 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2007年2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双双提速。M2一改过去几个月增速逐月减缓的势头,猛然加速。2月末M2余额为3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 8%,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环比折年率为25%,比上月末上升8.2个百分点。M1增长水平则从2005年3月9.9%的最低点不断飙升。2月份,M1余额为12.6万亿元 同比增长21%,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这也是2000年8月以来M1增长的最高水平。M1和M2之间的喇叭口在2006年11月收拢后,2007年2月已经出现高达3.2个百分点的“倒剪刀差”。“倒剪刀差”放大的趋势显示定期存款活期化的趋势仍在加剧,流动性过剩压力有增无减,而历史经验表明M1与M2之间“倒剪刀差”的出现通常伴随着经济活跃度的提高和资产价格的膨胀。 贸易顺差大幅激增。海关总署3月12日公布今年前2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978.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6%,其中出口1687.1亿美元,增长41.5%;进口1291亿美元,增长20.6%。2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值1404.4亿美元,增长32.9%。其中出口82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51.7%,增幅较上月提高17.3个百分点,创下了12年来新高;进口583.4亿美元,增长13.1%,增幅较上月下降14.4个百分点。2月实现贸易顺差237.6亿美元,比上月大幅增加78.8亿美元,仅次于去年10月创下的238.3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为去年同期的9.7倍。 以上四个因素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其中贸易顺差大幅激增是所有问题的源头,在维持汇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贸易顺差激增将会迫使央行被动吞入外汇而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如果对被动投放的货币对冲不及时或者对冲不够将会引发新一轮的流动性过剩。过多的流动性充斥在流通领域,导致M1、M2增速双双走高;过多的流动性流向银行系统,极易引发资本金充足的商业银行扩张信贷的盈利冲动;过多的流动性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追逐利润,将引发资产价格上涨,但如果正值股市调整和房地产市场调控之际,则这两个市场不能充分吸收流动性,那么最终结果只能是引发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是央行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以稳定物价为主,这个目标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央行行长助理易纲表示,央行判断是否加息将观察包括CPI、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以及零售价格指数等很多物价指数,但CPI在所有变量中是最重要的一个。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撰文表示在当前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曾一度引发市场认为央行不会加息的猜测。但她所要表达的政策意图是仅仅存在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不是使用利率工具的依据,只有当流动性过剩引发物价上涨才能成为央行加息的理由。央行行长周小川承认最近几个月CPI增速较快,央行担忧存在通胀的趋势。综上所述,CPI持续4个月居高不下以及2月再度逼近3%的警戒点是促成央行加息最终的决定因素。 当前CPI2.7%的增速使得税后基准利率(2%左右)其实为“负利率”,这种“负利率”会给经济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首先“负利率”鼓励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股票等高风险、高回报行业,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其次“负利率”使得资金成本相对于投资回报率偏低,将会引致借银行资金进行投资的冲动,国内银行的信贷规模随之扩张,这在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同时,加剧银行业的信贷风险。所以,通过上调基准利率,可以加大投资行为的融资成本,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衡量信贷风险,防止贷款盲目扩张,使得投资和货币信贷以合理的速度增长。尤其是随着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提高资金成本还可以广泛地调节全社会预期,促使各类投资主体更加趋于理性,从而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