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十大体制性障碍亟待消除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 09:58 中国财经报
改革到今天,体制性障碍仍是我们发展的拦路虎,寻找久攻不下的原因,有必要先理清楚当前都有哪些体制性障碍?制度经济学家欧阳日辉博士来稿指出—— 欧阳日辉 近年来,体制性障碍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党的十六大明确了改革的方向——从清除体制性障碍入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出了突破体制性障碍的攻坚号令。改革到今天,到底还有哪些体制性障碍妨碍了我们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怎样妨碍我们的经济发展、如何消除体制性障碍,成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十种体制性障碍妨碍发展 目前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是指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层体制问题。尽管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属框架性的、还不稳固,亟待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形成的体制性障碍使得一些深层次矛盾难以有效缓解,并且逐步积累起来。这些体制性障碍成为横亘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关隘和一个个瓶颈,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金融体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金融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中最大的“堡垒”,我国金融体制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货币政策目标始终未能真正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地位,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不发达,融资结构不合理,资金配置低效率,控制贷款规模、强化审批手续等计划手段配置资源,中小金融企业合理的发展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大量的社会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迟缓,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重大缺陷、效率低下,等等。 第二,财政体制仍存在体制性障碍。我国目前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并不彻底的利益妥协方案,较多地保留了旧体制的痕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不合理、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县乡财政困难。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范围并未得到清晰的界定,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政绩需要,在财政上缴比例、资金与项目、经济增长速度等多方面与中央政府展开利益博弈,影响宏观调控效果。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决策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能完全将日益增长的财政资源导向国家战略与政策的优先领域。 第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缓慢。公共权力机构与体制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不到位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政府通过批租土地、审批项目、价格管制、行政垄断、地区保护等,仍掌握着过多的资源配置权。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指标不科学,五级政府构架加大管理成本,政府集改革对象和改革推动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两种角色于一身,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领域,直接控制企业和金融机构,导致改革无法向纵深推进。 第四,要素价格机制改革滞后。要素市场化包括利率市场化是中国今后价格改革的重点。各级政府仍然掌握着配置土地、资金等重要资源的过大配置权力,人民币的存贷款基本上实行官方利率,土地使用权大部分仍按行政审批划拨,受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入市场的壁垒较高。行政定价制度致使土地等自然资源,信贷、劳动力等主要生产要素价格被严重扭曲和低估,造成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失衡致使资源流出,降低了国内居民收入占比,从而影响了内需。 第五,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由于体制性障碍、非市场性因素,如城乡分割、行业垄断、以权谋私等,造成城乡居民工资收入差距拉大,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别,国有企业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差距不合理扩大,同工不同酬现象以多种形式存在,导致政府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一时难以扭转。 第六,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由户口登记制度、户口迁移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三部分组成,这已成了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以户口登记为依据,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退伍安置、公务员录用等行政管理工作,严重影响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第七,非公经济发展遭遇“玻璃门”。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给、资金供应、信息占有、税赋标准、技术支持、法律制度、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是种种体制弊端的重中之重。“非公经济36条”颁布之后,一些部门和垄断企业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各种理由抬高行业准入门槛,民营经济在邮政、通信、广电、电力和金融等领域的进入遇到大量的“玻璃门”现象,即看得见、进不去,一进就碰壁。 第八,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保障单纯强调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未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一个独立体系的整体,因而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小,筹资渠道单一。社会保障改革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划分不清、官民责任划分不清,所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一直陷于被动配套的状态,制度设计分散化,制度执行非规范化,缺乏制度建设的长远考虑,造成多头管理和体制不畅。 第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国有资产的产权不清,行政或政策性手段干预信贷市场,导致信用关系混乱;缺乏维护信用秩序的处罚制度,加剧了信用制度的缺失。信用制度的缺失,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影响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扩大内需的程度和规模,不利于中国经济“走出去”,不利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制约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 第十,垄断行业改革滞后。现阶段中国的垄断现象,集中表现在行政垄断上。行政性垄断不仅在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普遍存在,而且在许多竞争性行业中也大量存在,具体表现为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行政性公司、强制交易等。行政垄断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排他性控制,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限制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阻碍技术进步,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甚至导致经济停滞,构成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障碍。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 消除体制性障碍 消除体制性障碍要充分理解“两个认识”、“两个坚持”和“两个完善”:不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历史任务和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改革,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首先要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与时俱进地冲破思想牢笼,特别是破除所有制歧视、政府包揽一切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消除体制性障碍的根本出路在于必须始终坚持改革,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消除体制性障碍的动力在于创新,完善能够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创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 目前的体制性障碍都与政府职能定位有关,消除体制性障碍的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消除政策歧视,切实履行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维护生态环境不受污染破坏、改善投资环境等职能。消除体制性障碍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