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官本位不能充分解释就业意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1:36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

  根据一项上海4000户入户调查,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官本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也说明我国企业人才开发存在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林泽炎说。(4月8日《北京日报》)

  政府机关被排在首位的调查结果表明,“官本位”的传统观念肯定影响到了人才的就业意向。但是,仅此无法充分解释人才就业意向的高低选择,中国虽然具有“官本位”的传统观念,却不能用来解释所有问题。从人才选择的单位类型排序来看,社会保障和稳定性程度依次降低:政府机关旱涝保收,各项社会保障稳定且连续;事业单位基本旱涝保收,但诸多改革措施正在降低其稳定性;垄断性企业和金融保险企业在各项保障指标中甚至能够高过前两种单位,但在开放日渐深入中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竞争性企业由于直面市场,不稳定性因素最多,而且这类单位的意识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漠视员工的社会保障。不难看出,社会保障和稳定性程度也是人才在选择就业时的考虑因素,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没有后顾之忧是所有理性个体的基本选择。由于当下的社会保障不到位,高

房价、高医疗、高失业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择业时的优先选择。虽然各项改革的快速推进,已经降低了很多单位赋予内部人员社会保障的高度稳定性,可是因为权力惯性的存在和资源调配的极度不平衡,使得这种改革速度缓慢且效果甚微。而且,某些权力部门与经济强势单位试图通过影响政策重新回归“内部人福利年代”。不久前,在部分地区兴起的“单位自建房”即是一例。相反,竞争性企业在残酷的市场压力面前,却试图利用社会保障征缴漏洞,千方百计地压缩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基数,甚至不给企业员工缴纳社会保障费用。非常明显,这种做法在绝对意义上会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但同样非常明显的是,这种做法也绝对损害了员工利益,并会影响到他们再次择业时的选择方向。

  造成上述问题的体制性原因在于整个社会的“双轨制”运行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社会运行法则的特点是泾渭分明,即某些类型的单位根本没有退出机制而高度稳定,各项社会保障非常有序且一视同仁,保障程度高低主要看你的职位高低;但另外一些类型的单位却流动率相当高,社会保障依据企业规范程度、甚至是单位领导的个人良心。这种“双轨制”运行模式影响了社会运作效率和人才流动意向,使得人才就业不可能不倾向于高保障高稳定单位。正如林泽炎所说:“美国80%的优秀人才集聚在企业,而我国只有30%左右的人才在企业。”我国每百人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在60人以上的12个行业全部集中在党政机关、金融保险等单位。没有人愿意在付出辛苦的同时,却承担起无社会保障的高风险。改变人才的就业意向,必须改变“双轨制”的社会运行模式,使各种类型的单位处于一个相对持平的保障水平和稳定程度。否则,即使没有“官本位”的影响因素,也不会有多少人愿意改变就业意向。显然,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并加快推进速度,步伐缓慢将会使更多的人选择调查中的排序单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