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治病岂能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 12:0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 新华每日电讯4月2日刊登卢刚撰写的“每日一评”《治病,岂能“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主要内容如下:

  广东省药品实行统一“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办法”,随机抽取专家与企业“砍价”,药价虚高的种种水分,在“阳光”之下暴露无遗。(新华社4月1日电)

  药价虚高的驱动力来自不正当的利益追逐,最终还是要在下游医疗环节得以兑现。笔者自家刚发生的一次就医经历,似乎就是一次生动的注释。

  前段时间老母骑车,不慎摔倒骨折。家乡

医院开出两种方案:一是保守治疗,只打钉子固定;一是动大手术,换骨关节。老母心中彷徨,眼见医生倾向后者,就要动大手术。朋友指点说:“为何不到大医院咨询一下?”

  于是,笔者携带片子到北京某大医院挂了一专家号。专家号称“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家”,在网上一查也是赫赫有名。专家一看片子,马上说道:“断了!换吧!”还关心地问道:“在哪儿呢?先上火车,再想办法。”然后不容分说就让手下医生开住院单:“我们这床位紧张,不过你可先占上……”

  不知为什么,专家结论怎么都觉得有点可疑,看来不托熟人不行了。和友人相熟的专家明确说:“骨头没有错位,裂缝也不大,可保守治疗,没有必要换关节。”

  结果老母保守治疗,手术很成功。结算下来,也就六七千元。要是换关节,光关节的材料费就远远超出:国产的一万四五,合资的一万六七,进口的要两万七八……多亏“熟人”,省了医疗费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老母少受了换骨之痛。

  其实,一些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医疗丑闻频频见于报端:一些医生小病大治,甚至没病也治,他们往往不是“对症下药”,而是“对利下药”。诸多不正常现象的根源还在于,作为公益事业不能完全适用市场原则。因为,对于医药的“消费权”,不掌握在买家手中,而在卖家手中。所以才会出现“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怪现象。而病人不但损失了钱财,还要付出健康的代价。这钱花者有点冤,赚者有点损。

  这也就不难理解,国家为什么一再强调医疗的公益属性,为什么痛下决心治理不正之风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