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吕青:警惕银行成为高校负债基建的推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 02:32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吕青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目前,有的大学已亏损运行,连债务利息都无法偿还,其实已经游走在“财务破产”的边缘。而近日媒体披露的吉林大学财务困境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高校破产的担忧。

  据报道,吉林大学现在负债30亿元,每年需要支付的银行利息就高达1.5亿至1.7亿元,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尽管有些高校从财务角度来看已经破产,国家能让它破产吗?不能。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帮助高校承担责任。江苏省高校现在有100多亿元债务,江苏省将通过“三三制”来化解———政府拿出三四十亿元,另外通过资金运作再筹集三四十亿元,余下部分由高校自己承担。而在浙江省,省财政将拿出40亿元为高校贷款贴息。

  政府这样做,在帮助高校解困的同时也导致了诸多副作用:其一,既然有政府撑腰,高校贷款会更加大胆。其二,既然有政府“兜底”,银行放贷没有后顾之忧,它们会更积极主动地贷款给学校以抢占市场资源。

  事实上,我国高校的扩张与银行乱放贷款的“助纣为虐”息息相关。我国目前的银行运行机制,基本上是由上级银行来决定贷款利率,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银行常常在既定利率水平下追求信贷规模的扩张。而且,我国建行、中行、工行等上市之后,以很低廉的成本获得大量资金,为了使这些资金得到有效利用,银行具有难以抑制的放贷冲动。央行公布的今年1-2月的数据显示,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9814亿元,较2006年同比增长近2700亿元,增长速度非常快。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银行已经成为高校负债的推手。如果不对银行争相对高校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制约,高校很可能因银行的大力“支持”而限于更深的困境。

  遗憾的是,我国至今仍在盯着高校而不是银行来预防高校贷款危机。教育部在2000年后就注意到了部分高校的资金压力,它和

财政部一起,对教育部的直属学校控制了贷款比例,为每所高校设定了可以贷款的上限额度,并设置了预警指标,超过指标之后需要审批。但是,事实证明,单纯地限制高校的贷款行为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因为高校作为需求资金的一方,它对资金的渴求是一直存在的,况且,限制贷款比例仅限于教育部直属高校,范围实在太有限。

  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对银行向高校的盲目放贷行为进行有效监管,防止高校被债务压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