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全球化必由之路:人民币成国际本位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 14:57 新浪财经

  文/武建东

  1,货币资本反映了不以领土为基础的更高级形态的国家的全球竞争力

  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欧元、日元密切了整个世界的社会交往和相互依赖,这种依存也被称作全球化。它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就是诞生了不以领土为基础的新的经济、社会、政治组织,也包括跨国金融机构。它使人类不再生活在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上,政府的治理和经济的交往也越来越有赖于对外交往。有社会家亦称全球化为国家重构,也有的国际关系学者将这种进化方式界定为“权力的领土逻辑”和“权力的资本逻辑”。

  也就是说,目前的国家权力已从传统的领土竞争发展成为领土竞争和资本竞争两种模式。因此,货币资本的活动区域和统治空间已经成为全球的顶端权力和智慧,它既是每一个大型经济体系的命脉所系,又是不同权利主体 竞逐择利的基本场所。由此国家增长的动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基于成本定价的实体经济,以投资型定价体系的虚拟经济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前提性、基础性的要害中枢。所以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全球化,不能脱离金融全球化,更不能脱离人民币本位币的全球化。

  人民币本位币的全球化将使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将使上世纪末以来超越领土竞争的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中国的平衡稳定作用;将使全球资本市场,这个全新的经济边疆增加中国力量的竞争和合作。每当想到强国梦时都会让中国人热血沸腾,而参与全球资本的重构和改革是实现她的最好途径。

  2,建构与实体经济同等重要的虚拟经济体系

  外向型经济的独特位势,决定了中国经济现代化两个紧密联系的分期过程,其一就是以资源和社会优惠置换代价沉重的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过程,这是一种实体经济的现代化;其二就是以货币资本、

知识产权和服务贸易为核心的经济资本构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种体系并行运转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新型的中国消费社会成为稳定和平衡全球经济体系的关键力量,它是中国经济分享全球顶端利益的开局。

  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离不开本国货币、国际货币、尤其是国际本位币,国际本位币是国际经济利益交换的基准,是每一个大型的经济体系实力的价值显现,也是国家利益交换的核心。

  所谓本位币(standard money)就是独立的经济区域、主权国家或国家联盟发行或使用的纸币和硬币。不同独立的区域经济体系之间依据等价关系建立的流通货币的秩序就是国际货币体系,或称货币制度,其中心货币就是国际本位币。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而言,并不是要以自己的货币体系与国际基准的货币体系进行汇率体系的简单试位,以平衡国际收支利益,而应当是将中国目前的货币体系和国际货币政策整体合成统一纳入推进人民币为国际本位币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国际汇率政策理应从目前的汇率谈判模式转型为以中国人民币为主的体系化复式的整体调节,基于经济现实而非经济压力界定国际汇率的变化水平。由此人民币体系应当从目前的中国经济现实出发,谋求人民币的最大利益,而不是人民币的最高汇价。

  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历史成就包含了透支巨大的政策优惠、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的综合代价,其中诸多因素已经转化为中国政府的广义负债,并没有反映市场供求的真实价格。它包括:税务减免;能源价格补贴;低成本的土地供应;少 保障的劳动力市场;商业贷款支持;市场换技术、换投资的政策倾斜等等。处理这种广义负债的根本路径就是要通过市场化合理解决,可供选择的方案包括:集中解决、分行业的择优解决、多行业的联合分期解决等道路。从交易成本而言,越早解决、越分散、分批解决越好。

  为此以人民币不升值、贬值置换或降低这种广义负债是央行可选择的客观经济逻辑之一,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补偿。这种广义负债的择优解决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战略财富;还没有成为多数企业的预期准备。它的实体经济运行特点,就是加强出口补贴,提高进口价格,利用国际汇率的作用支持中国经济增长。

  与此相反,人民币升值形同使中国进入国际等级分工长期低位状态,是用降低进口价格,提高出口代价的国际债务转移的方式加大中国社会的广义负债,它形同一种国际分工的无形监狱;形同囚禁中国的真实市场经济体系;形同囚禁中国的主权信用。也促使中国经济发展中,广泛存在的能源、土地、社会保障等不平等问题转变为社会炸弹或补贴肿瘤。一旦发挥作用将使中国经济长期调整,也将促使全球市场局部或整体的瘫榻、调整和转变,今年2月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二”已经说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依赖性。因此,创设市场化手段解决中国社会的广义负债也是维持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理想选择。

  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仅是一种表征升值,不是人民币的最大利益和价值最大化,反而是人民币本位币的一种特殊损失,它的本质就是国际基准货币以追迫人民币升值绑架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社会透支。为此采用人民币体系化的作用机制,以中国政府面临的广义负债的现实,取得国际共识,提高国际投资者的投资耐性,拉长国际投资的回报区间,重构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也就是再建全球的共同利益。

  国际货币体系的汇率优选是政府通过国际秩序获取的国家利益,金融市场的交易利益和投资回报则是民事主体获取的商业利益,因此货币资本在货币制度中体现的是国家利益;在市场竞争中体现的是商业利益,营建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虚拟经济体系,是更好地促进货币资本分享全球利益的必然选择,是建立全球不可分割的虚拟经济

高速公路的中国站台。

  因此,实施人民币短期调整与推进人民币为国际货币的本位币都应该是中国的经济的历史选择。一个没有中国参与的国际虚拟经济体系的定价机制和运行体制,恰恰会促使日益强大的中国经济成为神秘的噱头,成为其危机和繁荣的致因。中国资本集团与其如远征纽约、伦敦、不如在中国本土构建对应化的国际金融市场,这是全球资本效率的精密修复,也内含了人民币提高为国际货币本位的潮流所向。

  3,人民币国际化与解决外汇占款制度的体制缺陷

  ①提高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水平

  截至2006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30.22%,全年新增2473亿美元,相当于央行每天要结汇6.78亿美元,也即央行每天要支付50亿人民币买进外汇。近期央行代表更预测: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幅将达到20%,全年将新增2000亿美元。

  事实上如果中国的经济政策不实施转型调整,全年新增3000亿美元以上规模也不成问题,目前央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结售汇的货币当局之一。由此营造了全球热钱涌向三大中心:美国、欧洲、中国。为了保持美国先消费后储蓄的消费社会运转,美国采取了各种积极主动的政策维持资本顺差,构建了世界上美元流向的一个巨潮;与此同时,中国外向型经济的高速成长导致了中国在维持城乡分治的情况下的城市半边市场的巨大的升值和重新评估,人民币升值的被动推高,造就了中国的巨大贸易顺差,构建了可以比肩热钱潮涌美国的另一个货币流向巨潮。

  两大巨潮方向国的货币体制是不同的,美元是开放的国际货币本位币,拥有交易、结算的巨大利益;人民币则是资本项目不可兑换的一国主权货币,不但没有国际本位币的巨大的结算利益,而且为了防止外汇储备贬值,还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对冲操作以平抑波动。由此构成了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国是主打,中国是主陪,花费汗水不少,成绩归属主打。因此提升人民币为国际货币本位币应该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它不但是中国经济规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全球经济市场稳定的重要基础。

  有关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主要由外贸顺差、国际货款、境外直接投资等部分组成,外汇储备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维持这一资产的是央行的相应负债,外汇储备并不是中国政府的财产盈利。2006年中国实现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755亿美元,此中有相当部分是为了博弈人民币升值,通过转移定价和隐蔽操作涌入中国的。这部分储备流动性、换位性较强。此外为了保证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安全性、支付性,以应对国际货款的还款和红利支付等国际收支事项,客观限制了外汇储备的期限组合、风险组合和币种组合,由此也暴露了中国外汇储备的五个倾覆点:

  其一,储备资产需要优化。外汇储备中黄金等贵金属、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储备构成不高。以黄金为例,中国的储备量约为600多吨;瑞士是中国的二倍,拥有储备1300多吨;德国是中国的六倍,拥有储备3500多吨;美国是中国的十多倍,拥有储备8000多吨。由于目前全球黄金年产也仅有几百吨,2007年中国大规模增持并非有利时机。

  其二,过高的美元储备也成为美国以汇率手段掠夺金融财富的主要目标国。近几年美元的贬值增加了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美国长期利率的变化也导致了债券投资收益的调整,中国以美元为储备,形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局面。

  其三,热钱入华的体制安排和市场迎纳需要重构。以包容之心智,善用之举措,应加快制度设计解决热钱入华的体制安排,将热钱转化为机遇,调整为好事。有市为和,有利共享。为此应将热钱入华理解为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先期预演,通过中国投资时空的长期转换,宜将国际热钱左右进中国市场经济的整行运行之中。

  其四,金融全球化需要强力推进。外汇储备提供了中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重要本钱,应该成为中国金融军团的藏汇的理想机遇。建设一个与中国外向型经济和世界工厂至少同等重要的国际虚拟经济体系和世界金融市场,也是中国现代化高速进程的另一次重大历史机遇。中国的结售汇制应该支撑起两个独立的体系,一个是外向型经济体系;一个是国际化的虚拟经济体系,一个是世界工厂;一个是世界金融市场,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中国利益、中华民族的智慧将再一次迎接挑战。

  其五,外汇储备的直接投资需要创造奇迹。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有价

证券,例如美国的国库券和其它长债;一个是直接投资,例如注资中国的国有银行改造等。事实上中国的海洋石油、天然气、电力企业的整体改造、通讯、能源管网等都有外汇储备投资的巨大运行空间,以及将投资证券化的理想转换条件,外汇储备的直接投资具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其革命性的使用创举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引擎。

  ②修补外汇占款体制导致的央行控制货币供应的难题

  大国经济的转折应当首先是制度的创新和重构,外汇管制既可能造就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也可能造就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甚至制度缺陷,从而导致央行控制通胀的能力削弱和过大的投放基础货币。

  从香港的联系汇率,批地制度和炒楼花借鉴而来的中国大陆的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土地招投标和房屋预售制度,对中国构建市场经济体系有阶段性助益,但是长期运行也有消极作用、甚至危害,大陆和香港的基本经济体量是完全不同的。

  人民币升值是热钱潮涌中国的市场原因,外汇占款的货币发行体制则是外汇储备增加的制度根源,它也是影响央行货币供应调控能力的关键要素,反映了现行中国货币供应体制的重大漏洞,循此漏洞虽无遭遇国际对冲基金直接狙击的可能,但是它也使中国货币供应机制沾染上慢性病毒,影响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

  目前中国的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体系主要建基于两项制度基础上,其一是结售汇制;其二是外汇占款制度。也即大凡贸易顺差、国际货款、外商投资的外汇统由央行强行结汇,与此同时,央行将向市场投放等量于强制结汇金额的人民币货币供应。这种以集权管理的整包作业的兑换制将外汇资金强制性地转换为两个组合。它相当于将弹药存放进仓库,仓库不满时,存放有益,可备不时之需;仓库满仓之时,存放有碍,需要必要的销毁引爆。为此伴随着人民币升值而引致的热钱入华,央行必须集中对冲。这种世界上比较独特的外汇占款制度导致了占款越大,基础货币的投放也就越大。由此央行也必须通过公开市场、贴现政策和法定储备金率三项举措调控货币市场,央行被动的调控举措几可为外界不断洞悉。由此外汇占款实际上成为改变中国货币供应的重要枢纽,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就成为热钱利益者整体可以左右摆动的摇床,其结果是导致央行货币供给的控制难度不断增大,甚至可能不堪负荷。因此外汇储备若不善加利用,必将导致奖金的巨大浪费,也为热钱升值提供了制度机会。

  根据2007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4.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9%;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6万亿元,增长17.5%;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2.7万亿元,增长12.7%。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4.8万亿元,增长16.0%;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3.9万亿元,增长14.7%。”2006年央行广义货(M2)和狭义货币(M1)均超过央行央行设定的控制目标,M1更超过M2,预示着通胀可能下凡。由此可能制造一个外汇储备增加-货币投入加大-流动性过剩-房价等上涨-通胀增加的资本循环。国际投资者甚至可以在中国的资产中择选出一个内外资产联结相对独立的体系,例如中国概念股、大宗资源性商品等,以此构建一个与中国利益紧密关联的虚拟经济平台,进行跨市场、跨国界的投资操作。中国已经成为金融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已具备建构相对独立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业群成为国际资本操作的主要战场。

  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追捧抑制了中国社会消费,推高了房价,从某种意义上囚禁了购房者。从一个独立的参考系观察,热钱也开始绑架中国的货币当局,不断增加的货币供应量,营建了投资不败的神奇动力。这个循环持续下去将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在未来的几年内超过1.5万亿美元,甚至超过2万亿美元,由此不利的后果将是央行的货币供应量难以控制,投资泡沫势成灾难,中国置后改革的农村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村镇住宅商品化流转,能源结构调整,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等都必须提前进行,中国改革的过程需要整体重组。因此外汇管的体制缺陷需要尽快修复以适应国际经济的不断变化。

  解决中国外汇管制缺陷的方法很多:例如强制性的干预汇率,利率,货币发行制度,调整国际收支,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等等。但是央行调整政策的目标,天然就内含冲突感,控制货币供应与保持经济增长不时出现矛盾,为此克服中国外汇占款的消极作用理应把握以下五点以资应对:

  其一,结汇制度的实质是将外国本位币兑换为中国纸币,体现中国的主权信用,这一结售汇制度应该从固化执行调整为灵活组合,面对外汇储备的过快,每日七八亿美元的涌入,应即将整包的结售汇体制转型为有比例的结汇制度,应由中央政府授权央行根据二八、三七、四六、一九等各种可能的组合比例结售汇,外汇储备过紧之时,增大结汇额度,直至整包结汇;外汇储备过多之时,减少结汇额度,直至无需结汇,登记放行。由此转汇入市,支持调汇企业,通过的外汇市场,进行公开交易,解决用汇需求,以此结汇比例的调整,将一举改变央行依据外汇公款制度而需要难以驾驭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难题。

  其二,视央行为一个独立的运行体,编制客观合理的央行资产负债表,确立以央行强有力的变换资产和负债,实现控制货币供给的基本体制,促使央行建立增加减少基础货币的长期战略计划和行动能力,尤其是把握好作为高能货币的基础货币的供给。

  其三,按国际惯例,建立央行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目标,确立央行以价格水平稳定,控制通胀为长期目标。

  其四,通过公共信息对正确引导公众对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认识。

  其五,分期建立人民币国际货币本位币的安排,改造人民币的主权信用,营建功能强大的国际金融市场,破解货币超额的有限空间。

  从整体的强制结汇到有比例的实行经常项目的外汇兑换,标志中国的外汇体制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标志着中国外汇体制将进入市场化营理阶段,也标志央行将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变动央行资产和负债的手段控制货币供给,这是从制度上调整外汇储备的转折性安排,是善用国际热钱,国际投资的灵活应变的体制交能;是推动人民币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揭幕仪式。

  4,内需增长是构造人民币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核心基础

  作为货币政策的主管机构,美联储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有六项使命:其一,保持商品和服务的一般价格水平的稳定;其二,充分利用资源;其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四,管理国际收支;其五,管理央行的资产和负债;其六,通过公共信息引导公众对金融市场的期望。

  与金本位、银本位时代不同,央行的立行基础和长期目标就是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控制通胀、维持经济增长,欧洲中央银行甚至将主要目标就确定为追求价格稳定。因此,目前的国际货币本位币,也即一般的纸币(包括一些金属辅币)都是区域经济主权信用的集中表现,它受制于相应国家的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同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也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尤为取决中国的内需的增长。

  目前作为国际货币、特别是国际货币本位币,一般应具备如下条件:稳定、可自由兑换、足够的经济规模、健全的法律体系,有效的货币管理能力。实现国际货币本位币的途径有三种典型方式:通过国际法确立的美元模式;通过经济事实和经济规模推进形成的市场化模式的日元;介乎于以上两种模式之间通过区域互助协议设立的欧元。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途径比对以上三种模式都有可能。

  2006年中国GDP总值209407亿元,与2002年102398亿元相比,中国GDP增长了一倍;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总额76510亿元,与2002年的48136亿元相比,仅增加了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低于GDP增幅,它说明中国的内需体系还不够强大和稳定;内需增长还只是支持中国GDP增长的第二位因素;内需增长受到房价、医疗、教育、养老等诸因素制约严重,因此内需体系的建设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营建目标。

  与中国相反,美国已经成功将自己塑造为一个以内需为主的现代消费社会。美国通过全球分工的独特顶端优势,实现了资本顺差,它使美国人可以先消费后储蓄;也实现了贸易逆差,它使美国可以享用全球,特别是东亚的低价商品和服务,客观地保持了美国的价格水平的稳定和抑制了通账,反之消费社会的整体作用,又支持美国的经济增长,也支持了美元的信用。2005年美国GDP14.48662万亿美元中的70%部分是个人消费,其中非耐用品方向的消费近三万亿美元。因此美国经济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创造了美元的世界统治地位和美国内部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中国不可能复制美国的经验,但是要创造超越美国的经济奇迹,人民币国际化和促进了强大的内需经济体系的增长应是两个基本目标。

  目前中国GDP已占世界GDP总量的5%,进出口总额已接近世界贸易总量的8%。按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的速度,五年之后中国GDP将占世界GDP总量的10%以上,进出口总额将超过世界贸易总量的15%以上。以这个经济体量,大约五—八年之后人民币将通过经济事实转变为国际货币,这是一个历史的潮流。

  为了促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本位币,中国必须加快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政府的社会责任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尤应注重以下方面:1)、促进权利在法律中获得统治地位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制度建设。2)、改造现有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的跨越式转型,建立以气体能源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开发海洋石油以替代原油进口,建立反映市场真正供求关系的能源价格体系,改造这个体系至少需要投资1万亿美元。3)、重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系统,营建分层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以分税制为基础实现全社会的养老保障的分保制。4)、构建以内需为主的消费社会。5)、构建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金融中心。6)、建构以创新为主导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增长模式。

  中国最大的资源就是市场,市场最核心的主体就是城市普通居民,他们也位居消费社会的核心位置。为了拉动消费应以政府集权推动消费社会的构建为核心,集权削弱竞争,也产生效率和规模。为了促进中国内需体系跨越式发展,建议国家发行内外债筹集3万亿人民币,实施中国住房居者有其屋的计划。充分利用城市郊区农村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存量资源,推行郊区都市化运动,营建30至50亿平方米的近成本价居民用房,平抑住房需求,解除消费抑制。力争5至8年内实现上述计划,由此每年将新增5至10亿平方米不等的新建住宅的合成消费,也会促使我国社会零售商品总额获得超越式发展,由此将逐步转移到以内需经济拉动经济增长和支持人民币的稳定体制中来。(该文已发表于3月16日东方早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