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为何连续34个月出现月度贸易顺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 19:3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张毅 冯国 张敏)中国2月份贸易顺差达237.6亿美元,创月度贸易顺差次高。这是自2004年5月以来中国连续34个月出现月度贸易顺差。

  海关总署1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4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2.9%。其中出口821亿美元,增长51.7%;进口583.4亿美元,增长13.1%。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38.6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237.6亿美元。

  考虑到春节的影响,今年2月进口增长减缓也不难理解。但是今年前两个月全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达396.1亿美元,相当于2006年全年贸易顺差的22%。这说明2007年要实现减少贸易顺差的目标,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从今年前两个月的进出口情况来看,出口1687.1亿美元,增长41.5%;进口1291亿美元,增长20.6%。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20.9个百分点。出口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加。

  中国从去年9月开始采取降低出口退税率等调节出口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统计分析专家认为,贸易顺差大量存在是国际贸易趋势的真实反映,这与中国长期实行的加工贸易管理政策和吸引外资政策密不可分,也与出口退税率调整预期、

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短期因素有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认为,多年来国家实行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工贸易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国内原有的中低端制造业转移至中国,并将成品采购回国,这种国际产业转移扩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

  同时,有效吸引外资促进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增长。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70%集中在制造业。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大量出口,而且逐步取代了部分进口。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贸易顺差912.2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贸易顺差的51.45%。

  中国贸易顺差无疑是由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等固有因素决定的,但去年以来贸易顺差出现快速增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短期因素:一是企业在出口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促使企业加快出口步伐;三是出口价格上升,导致贸易额快速上升。

  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形成,还与国际贸易结构、国际热钱、中国内需不足等因素有关。欧美长期对中国实施高新技术限制性出口政策,许多中国急需的高新技术没有进入中国,致使需要庞大资金的技术贸易所占比例偏低;一些国际热钱通过贸易进入中国,尤其是通过加工贸易“低进高出”把在中国股市等非贸易所得纳入了贸易出口。

  中国部分大中城市的高消费能力很高,但整体消费能力不足则是结构性的,这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存在着共生关系。中国中纺集团副总裁李灵敏认为,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强劲需求是出口增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要扭转顺差的过快增长,关键是扩大进口。

  由于

中国经济健康运行,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扩大而引起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也属正常。国际上通常贸易不平衡(贸易顺逆差额/当年的进出口总额)的判定标准是10%,中国的情况刚刚达到“警戒线”,贸易顺差总体上尚属正常。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大量贸易顺差的存在,不仅使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大,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同时也使中国在外汇政策上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对此,应通过改善进口商品结构扩大进口,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保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