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子旸:我们吃的粮食多少钱一斤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 10:21 新浪财经
李子旸,生于197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为出版社图书编辑。曾策划出版过《经济学的争议》《弗里德曼回忆录》等书。个人主义者,一直追求对世界的清晰解释,通过学习经济学得到了最好的分析工具。 3月12日-3月18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李子旸。----编者按 我们吃的粮食多少钱一斤 3月12日 星期一 文/李子旸 我们吃的粮食多少钱一斤?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但是,先别忙。问题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很好的东北大米,一块八一斤,50斤一袋,一袋90元。一家三口人的话,一两个月也吃不完。这个粮价并不算贵。即使是对于不那么富裕的人,购买粮食的支出在生活总支出中的比重也不会太高;而对于那些收入高的人来说,购买粮食的开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那么,这里有什么问题吗? 有的。那就是,一块八一斤真的是我们为这些粮食付出的全部成本吗? 我晚上请你吃饭,由我付账,你只管吃,那么你的成本就是零,你只有收入吗?这可不一定。你来吃饭的成本到底是多少,这要看具体情况。假如当晚你无事可做,百无聊赖,正愁没法打发时间,这时,我请你吃饭,你当然是没有什么成本。估计你也会欣然前往。 但是,假如你当晚本来安排了一个极重要的约会,或者要完成一项极重要的工作,这时,即使由我来付账,你赴宴的成本也变得极大。那么,你还会去吃这顿“免费的晚餐”吗?估计不会。这时,这顿晚餐对你来说并不免费。如果你去吃这顿饭,将会失去很多。除非你通过吃这顿饭会得到更多,否则,你多半会找借口推托我的邀请。 可见,某个行动的成本不仅仅是行动本身所需要的费用,还包括为了这个行动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选择的收益。经济学把这个称为“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即使你无需直接付出费用,但只要你还有其他机会、其他选择时,就仍然存在成本。成本为零不见得全是好事,那有可能意味着你已别无选择。“破罐子破摔”就是描述这种情况的。 那么,种粮食的成本是什么呢?对于那些不理解机会成本概念的人来说,种粮食的成本就是种子、化肥、农民的劳动等等直接生产费用。以此来计算,大米一块八一斤,农民已经可以得到利润,而买粮食的人也可以承受这个价格。看来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但是,如果以机会成本的概念去观察,就会发现被忽视的巨大成本。重要的是,这个成本虽然可能被忽视,但并不能被真正消除。它是一定会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 这个成本就是农业用地的机会成本。 使用同样面积的土地,工商业在创造财富的能力上一般都会优于农业。这是不同生产方式的自然结果。工商业的发展更依赖于资金、技术、交通环境等等因素,虽然土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因素之一,但相比农业来说,创造同样的财富,工商业所需要的土地要少得多。 因此,世界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都伴随着农地转化为工商用地的过程,也就是城市的面积扩大和数量增加。而且,这个过程并不仅仅属于现代化,而是自古如此。世界上本来没有城市。城市是一种人造物,都是在原来的农业用地或者荒地上发展起来的。 如果人为制造障碍,限制农业土地向工商业的转化,等于就是在阻止在同样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样一块地,用来开办工厂或是建造住宅,本来可以创造出百万千万级的财富,现在用来种粮食,即使是在大丰收的条件下,也只能创造出几千几万的财富。这之间的差距,再加上种粮食所需的种子、化肥、农民的劳动等等,才是种植粮食的全部成本。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这个成本显然是极为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惊人的。 高昂的房价已成为城市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巨大阻碍。所有把高房价归因于开发商贪婪的观点都是不懂经济学的表现。房子再重要,也没有粮食重要。为什么粮食商人就不那么贪婪,任意提高粮价以牟取暴利,而只有房地产开发商有这个想法和能力? 实际情况是,开发商的道德水平和其他商人没什么区别。房价高涨的原因只能是因为供不应求。既然是供不应求,既然大家那么需要住房,那么为什么不尽快大量建造住房,以尽可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呢?这样做不是会有效地缓解供需矛盾,从而使房价真正降下来吗? 不能按照市场需求尽量建造住宅的原因,主要一条就是因为土地供应不足。盖房子是离不开土地的。 那么,中国已经没有可供建造住宅的土地了吗?当然有,而且还有很多,不过这些土地都在种粮食。这些土地被人为限制了用途,只能用来生产粮食。很多人——包括痛苦地正在承受高房价的人都认为,必须确保粮食用地,不能允许这些土地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自由地转化到工商业这里。 人们都有自己的个人偏好。这个是没有办法客观评价孰优孰劣的。经济学家所能做到的只是把不同偏好的成本收益结构尽可能研究清楚,并告诉人们。人们坚持某种偏好,并不意味着他对相应的成本收益情况就十分清楚。获取信息的成本是不可低估的。经济学家的作用就在于降低这种成本,帮助人们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自己身边的世界。至于得到信息以后,人们会做怎样的选择,那同样属于个人偏好。 禁止农地自由转化为工商用地,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两个结果:一、农业的成本极高;二、工商用地极为紧张,房价居高不下。这两个结果共同作用,会产生一种公平的效果,那就是,那些主张或者相信必须确保耕地的人要为他们的主张付出代价。整个社会为农业承担的高成本将通过高房价得到补偿。 你以为你买到的大米是一块八一斤吗?错了!想想你每个月的房子分期付款。那可是数以千计的。如果土地供应不是像现实中这样紧张,房价就不会这样高,而你每月也无需付出这样多的钱。你本可以用少得多的钱住上大得多、好得多的房子的。这种“如果”和目前现实之间的差距,就是你为了吃到这些粮食而付出的代价。你一定要坚持吃到中国自产的粮食,你一定要坚持目前的耕地继续保留为耕地,即使为此承担地价飞涨、房价飞涨也在所不惜。恭喜你,你得到了你想要的。 到底你为了自己的偏好付出了多少额外代价呢?具体数量不好估计。总之,比起这种实际的粮食价格,一块八一斤可以说是个笑话。 实际上,坚持保护耕地、维持现有土地工农业分配格局的人,在付出了高房价的代价以后,得到的真实收益可能比他们想象得还要低得多。那些坚持“农地优先”偏好的人实际上并不是在固守农地的面积,他们只是在固守现有的土地分配格局。因为,如果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自由流转,总体的农地面积不见得会减少。这是因为(一)如果允许土地自由改变用途,适宜发展工商业的地方会有大量农地转化为城市用地,但适宜发展农业的地方,也会出现农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国很可能会出现工农业的同步快速发展。(二)城市所需要的土地总量相比于农业实际上是很少的。实际发生的很可能仅仅是土地资源的重新组合,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 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在自由市场制度的条件下,仅仅因为发展工商业占用农业土地而造成粮食供应不足、人民忍饥挨饿的局面。尤其对于那些土地广阔的国家来说,只要人们有机会自由地选择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用途,就可以实现工农业的同步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富裕。即使是国土并不辽阔的国家,比如法国,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工业大国,同时也始终是欧洲最重要的农业大国。法国人并不需要为了保护他们的农业而限制城市面积。国土面积比法国辽阔得多的中国人更不需要。 凡事皆有成本,只不过有的成本明显易见,有的成本面目模糊。所以,人们在坚持自己个人偏好的同时,虽好花一点时间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成本收益结构,看看那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假如说,经济学还有一些实际作用的话,能够促进人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深入思考也许正是经济学的主要作用之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