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城市化与民工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3日 00:5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3.9%,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在继续上升,但如放到更长时段中去考察,会发现近几年城市化在减速。

  从1996年到2000年,城镇人口比例从30.48%提高到36.22%,平均每年增加近1.5个百分点,对应着2000多万人口。从数据上看,这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但因为统计口径不一致,或许有所夸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后,城镇人口统计的口径比较一致,在接下来的6年中,城镇人口的比例分别是37.66%、39.09%、40.53%、41.76%、43%和43.9%,每年增加的百分点从1.4减少到1.2再减少到0.9。

  城镇人口增加有两种途径,一是农民进城务工,二是城市区域扩大,将原来乡村人口纳入到城镇人口统计。前几年,各地乡改镇、镇改街道、县改区、地区改市的积极性比较高,很多农业人口被划入城镇范围或转为非农人口。近年民政部对行政区划的调整更为审慎,2004年只增加了1个地级市和7个市辖区,而2005年更是维持县级以上行政建制数量不变。这是城市化进程减速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新增农民工数量的减少更为显著。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流动人口的数量还不足3000万,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不到5000万,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则迅速地增加到1.44亿。这五年时间增加了近1亿流动人口,其中大多数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是这几年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但此后流动人口的增量大大减少,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流动人口为1.47亿,仅比2000年增加296万。农民工增量的减少,使得城市化动力减弱。

  前几年,因为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化的速度还能得以维持。城市区域扩大可能使规划和配套更为合理和完善,扩展产业和经济的空间;农民进城务工则使要素投入增加,直接促进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只有这两个方面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时,城市化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在进城农民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城市的区域扩张和配套完善难以转化为经济增长,就可能变成低效率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因此,农民工数量是否继续增长,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

  “

民工荒”是近几年的现实状况,从微观上看,这是因为某些地区和某些企业为农民工开的工资太低;从宏观上看,则是因为新增农民工的总量在减少。如果经济格局不发生变化,新增农民工数量的减少将是一个客观趋势。目前能够吸引大量农民工的地区是珠三角和
长三角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珠三角地区吸收了约1500万外省人口,长三角地区吸收了约1000万外省人口。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它们吸收流动人口的能力将大大降低:一是农民工一般是就近转移,这两个地区的邻近省份都已有大量人口流出,不可能继续提供大量新增农民工;二是当地的承受能力也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吸收外来劳动力。

  因此,改变城市化减速和民工荒加剧状况,需要区域经济格局发生调整:在中西部以及北方地区形成几个区域经济中心,就近吸收邻近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而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则进行产业升级,并向其他区域经济中心进行产业转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