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三元体制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根本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 10:29 中国经济时报

  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中国经济社会不是二元结构,而是一个三元结构,它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

  我国经济社会的三元体制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它使城镇非正规部门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岗位;另一方面它使高等教育的功能出现异化,使之承担身份转换功能。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效果与其它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一样,尽管收费实行了市场化,但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还是计划经济下的做法,比如,教育内部改革停滞不前,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垄断提高了培养成本。

  -大势观察- 李志杰 胡锋

  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社会问题。2006年当年毕业的大学生有110多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估算有250多万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正确认识大学生失业现象,和分析其体制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失业具有必然性

  宏观经济学假定劳动力是同质的,但真实世界中劳动力是异质的。按照知识水平和就业技能来分,劳动力可分成知识型劳动力(大学生)和普通型劳动力。前者主要指高校毕业生,包括各类大专、本科、研究生等等;后者主要指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劳动力。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理性选择。理论上,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如果(1)人口自由流动;(2)自主选择职业;(3)自由决定是否以及何时接受高等教育,那么,两类劳动力的比例及其失业率也是由它们的实际工资水平、经济发展对他们的需求水平和劳动力总数共同决定的。大学生就业预期收入是实际工资与就业概率之积,普通劳动力的就业预期收入也是其实际工资与就业概率。当前者的预期收入高于后者时,更多的人选择上大学;当前者的预期收入低于后者时,选择上大学的人数会有所下降。当两者相等时,选择上大学的人数保持稳定,其结果是,两类劳动力的比例保持不变,处于均衡状态。可见,大学生存在失业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国外实践也表明,知识型劳动力的就业水平与全社会的就业水平是相互联动的。

  有人推算,目前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在15%—17%左右。世界银行对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四大城市的计算表明,失业率大约是11%-12%。目前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的工资和福利,与普通劳动力的工资和福利的收入比应该在3∶1-6∶1之间。假设扣除高等教育成本,实际比也达到了4∶1。在此条件下,只要大学生进入正规部门的就业率高于普通劳动力就业率的四分之一,人们就会理性地选择上大学。如果普通劳动力就业率为85%,那么新增大学生只要有22%以上的可能进入正规部门就业,上大学就是划算的。也就是说,如果全社会存在失业,大学生失业问题可能会更严重。

  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两个深层次原因。

  二、大学生就业难深层次的原因之一: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

  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是指,接受高等教育能使一个农村青年有机会改变农民身份,转为城镇居民,进而成为正规部门的劳动力;或者使城镇居民从非正规部门就业转换到正规部门就业。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稳定、工资和福利比较好、具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少数大型外资企业等单位。非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不稳定、工资和福利一般、没有什么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大多数外资企业等单位。目前部分正规部门雇佣的合同工、临时工,也属于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两个部门劳动力的收入具有天壤之别,比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大,相当于白领阶层与农民工的收入差别。

  过去,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统一分配,任何人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实现这一“惊险一跳”。现在,随着扩招和就业的市场化,只有部分大学毕业生能实现这一转变。从2005年的有关调查数据推算,只要44%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了正规部门就业。过去中国农民要转换为城市居民,除上大学外,还有参军、国企招工等途径。目前国有企业不再向农村招收正式职工了;部队复员转业人员也不一定能改变身份,进入正规部门工作。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接受公办高等教育,成为了广大农村青年改变身份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这凸现了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的价值。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是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即小学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初中的,初中的大于高中的,大学的最低。在中国,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身份转换功能,改变了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曲线,大学教育的真实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人们按照这种投资回报率曲线对接受教育的情况进行选择,从而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上大学是接受基础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的目标。一般来说,劳动力选择接受什么程度的教育,是权衡投资收益后的理性行为。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提高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工工资太低,上大学预期收入还是比较高的,上大学还是有吸引力的。很多家庭存在就业预期滞后,认为上大学后进入正规部门就业概率是100%,不会想到2005年就降到44%。在他们心目中,上大学的预期收入,比上大学后实际收入要高。这势必增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在现有政策不调整的情况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会非常旺盛。

  其次,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比例过低。现在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落后,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这有一定道理。因为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出现了错位。人们不选择上职业院校的真正原因,是职业教育身份转换功能的丧失,导致其投资回报率远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回报率。过去技校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一样能转户口、进入正规部门就业,很多家庭和青年那时会从家庭条件、兴趣、天赋等方面出发,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比如暂时选择接受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不去挤高考这“独木桥”。而现在是,中等职业教育几乎不能使青年改变自己的身份和进入正规部门就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收入差距被不合理地扩大了。有调查显示,在北京中职毕业生,无论什么专业,就业后待遇普遍偏低,一般也就是每月几百元收入,月工资不到1000元。他们的收入远远低于北京市2005年职工2734元的月平均工资,与正规部门就业人员的工资差距更大,如果算上住房、医疗、养老等各种福利保障收入,差距就更大了。在西部中职毕业生的工资就更低了,很多人的月工资不到500元。因此,学生之所以“只要有别的出路就不进职校”,主要是收益少。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逼迫青年“理性”选择上大学,导致整个社会高职生比例过低,普通毕业生过多,毕业生供给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不匹配,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保持了公办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提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虽然允许民办高校的存在和发展,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是没有资格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比如转户口,考

公务员,进入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等等,这样,公办高校通过垄断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保持了公办高校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一道,甚至与农民工一样,在与公办高校毕业生进行岗位竞争时,不是输在能力上,而是输在资格上、输在起点上。为此青年只有在考不上公办高校时,才会选择民办高校。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效果与其它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一样,尽管收费实行了市场化,但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还是计划经济下的做法,比如,教育内部改革停滞不前,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垄断提高了培养成本。首先,从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来看,美国和日本两国该比例在5%—10%之间,加拿大的比率为7.2%,中国为46.15%。其次,从学费占人均收入来看,从世界范围来看,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如果过多超过这个比值,就意味着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立高校生该比例为10-15%左右。在2001-2005年期间,我国人均上大学的学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66%、59%、54%、48%、4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2%、184%、174%、155%、140%。这一比例实际被低估了,因为它是以2003年的生均收费4557元计算的。而有调查研究表明,2003-2004年度,减免后生均学费支出约为5327元,必须支出生均约为9800元。因此,在西部贫困地区,上4年大学要化一个强壮劳力35年的纯收入。这远远高于了国际上的一般水平,使高等教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大包袱。更重要的是,过高的受教育成本,必然提高大学生的最低工资要求,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之二:三元经济社会结构

  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

中国经济社会不是二元结构,而是一个三元结构,它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如前面所讲,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是高工资和享受完备的福利;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一般是低工资和享有不完备的福利;农民的工资更低,能享受的福利更少。三元结构主要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是由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福利体制演变而来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三元结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首先,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存在的基础。三个部门存在巨大的收入和福利差距。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在三个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的实际收入和福利会趋于一致。目前非正规部门与农民的实际工资是差不多的,原因是农民基本上可以自由选择在农村还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同样技术的劳动力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工资却相差很大。问题是,在正规部门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进入者?

  进入这些行业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接受公办的高等教育。并且是进入正规部门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从过去的中专大专,到现在的本科,甚至硕士、博士;从过去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到现在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生。尽管现在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下降,但是,不读公办大学是几乎没有机会进入的。特别是,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存在巨大的工资和福利差距,尽管进入的可能性下降到了44%,但是这一预期收益比普通劳动力预期收入还是要大很多。可见,经济社会三元结构能给接受公办高等教育的人带来巨大的预期收益,从而赋予了公办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

  其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去路。由于非正规部门没有健全的用工制度、合理的工资和福利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其待遇对大学毕业生还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目前私营个体经济占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吸收的大学毕业生与此很不成比例。2005年当年毕业的已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6.3%到私营企业,9.5%到三资企业就业。从全部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这一比例更低。截止2004年底,我国目前只有4.7%的本科毕业生和2.7%的研究生到私营个体企业被雇佣就业。因此,有很多人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就业是其就业难的原因。其实,这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经济社会的不合理分割,导致经济快速发展的部门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去就业,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去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社会的三元体制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它使城镇非正规部门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岗位;另一方面它使高等教育的功能出现异化,使之承担身份转换功能。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一方面保持了高等教育的垄断,提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另一方面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大学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都是经济社会三元体制和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派生出来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01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