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及策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 01:04 金时网·金融时报
李小秋 郑向阳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发挥市场功能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实现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是健全金融调控机制的必由之路,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之一。 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即由市场决定利率的大小、结构、波动幅度,央行不对利率实行管制,只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市场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以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和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并使许多国家从中获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96年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具体表现在:一是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外币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同时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也实现了同等公平待遇。三是贷款利率实现下限管理,上限基本完全放开。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贷款风险自主实行差别化定价策略,进而获得风险补偿。四是部分大额长期存款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并建立了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五是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设逐步深化,利率调控机制逐步完善,利率调控能力逐步增强。总之,从制度方面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我国现行利率体系有了一定的市场化成分,但运行的仍是利率管制下的双轨利率体系。基准利率还是官定利率,不是市场均衡利率。存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相隔离、货币市场利率与资本市场利率间不协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期限结构失衡、利率传导和风险溢价机制不畅。同时,央行各种利率之间的关系也存在冲突,央行利率和商业银行利率之间甚至倒挂。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一是使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存在严重缺陷。二是调控时效性和效果不尽如人意。三是利率管制屏蔽了银行自主定价空间、动力和意识,限制了银行对自身产品的风险定价和保障机制的形成。四是优惠利率有时被滥用,与国家政策意图大相径庭。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与策略选择 改革孕育着机遇,也隐藏着风险。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其“杀伤力”不可低估:过度竞争、利率失调会导致银行破产;市场化后频繁而剧烈的利率变动,将使银行经营绩效的结果更具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形成潜在信用风险;可能恶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造成落后地区资金资源的再度流失。 要避免利率市场化这柄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需经过分步走、逐步展开的渐进有序过程。根据国际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应按照利率弹性的原则,分期分批地放开管制。对利率弹性各异的各种产品区别对待,先放开利率弹性较低的产品,等到时机成熟再放开利率弹性较高的产品,按照先货币市场,后信贷市场;先长期利率,后短期利率;先贷款利率,后存款利率的次序,循序渐进地分步骤进行。在此,笔者提出如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应从货币市场利率上寻找突破口,关键是找到一个相对有效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去一直难以走出历史性跨越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央银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准利率形成体系,以及缺乏有效执行货币政策传导、调控的有效工具。实施利率市场化,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先确定能使大家普遍认同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利率市场化都离不开基准利率的形成,市场上其他利率均应根据基准利率进行调整。所以,选择并培育适合我国间接调控机制下的基准利率,并使之成为市场化利率、基础性利率、传导性利率是当务之急。实际上,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最能及时体现资金供求状况,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结构具有导向性,因而建立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也就成为利率市场化的基础工程。 (二)金融市场的规模化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是利率市场化的根本前提 金融市场若没有一定的规模,金融产品就会缺乏流动性,利率的市场化也就无从谈起;金融市场若没有丰富的产品,就会限制投资者的投资选择,通过利率调节投资方向的功能就无法强化。所以说,没有一个发达健全的金融市场就不可能存在一个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利率市场化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我国的金融市场虽经二十几年的发展,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其现状是:间接融资巨大,直接融资不多;重视股票市场,忽略债券市场;国债数量庞大,企业债发行较少;长期债券较多,短期债券缺乏;传统业务居多,中间业务有限。金融市场除产品单一、市场规模小之外,还存在金融市场各子市场发育不平衡、相互分割、功能不全、效率不高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最后实现。所以,我们应从基础的金融产品开发创新入手,适当增加金融产品的品种和规模。大力发展和规范股票市场,加速发展包括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市政债券和证券化债券在内的债券市场,增加可交易金融工具,理顺利率的风险结构,形成合理的收益曲线。通过促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扩大市场化利率覆盖范围,通过与银行信贷竞争促使银行借贷利率市场化。同时消除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强化两个市场的沟通与联系,使央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短期利率,进而迅速影响长期利率和整个利率体系,从而提高利率传导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培育经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提高对利率的敏感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先决条件 利率要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杠杆,必须使经济主体——企业在借贷资金时对利率有一定的敏感性。而在我国,占据大部分金融资源的国有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预算上的软约束使得在资金的成本与可得性上作权衡时,首先考虑的是可得性,而不是成本大小,它们对利率水平变化的反应缺乏灵敏性。如果企业对于利率的变动不敏感,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迅速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上的迟缓,已经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现实障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与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以打造好利率市场化的微观主体基础。 不仅如此,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也不完善,还习惯于被动接受央行管制的法定利率,他们无须对市场化的利率做出敏锐的反应,在利率风险增大时可以“惜贷”,可以“倒逼”中央银行。已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并没有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引起较大震撼,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做好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充分准备。所以,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矫正其在管制利率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就变得迫切而必要。 (四)建立完善的利率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向利率市场化迈进的重要一环和关键一步 引入利率市场化的竞争之后,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由原来的规模竞争转向效益竞争,转向风险定价和产品创新的竞争。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并不在于银行的资产规模等,而主要在于净利差水平、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等。风险定价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竞争能力的强弱。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产品的价格竞争;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经营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存款定价应根据货币市场利率、当地竞争状况和自身不同时期需求确定。贷款定价要考虑资金和服务成本、拟获取利润、产品价格优势、客户结构特征及需求、资本和劳动力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综合收益、筹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建立综合的测算体系,确定灵活合理的价位。 (五)鼓励金融创新,开发金融衍生业务,丰富和完善市场利率风险的分散和处置出口,对防范和管理可能进一步暴露和滋生的金融风险具有特别意义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风险的下移,商业银行承担起利率的市场化风险。因此,在放宽利率管制的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客观上需要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分散风险、处置风险的出口;否则利率管制的放宽容易使得利率的市场化风险失范。因此,迫切需要市场提供不影响资产负债结构而达到调整利率风险头寸目的的创新工具,推出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避险功用的金融产品。目前人民银行实施的人民币互换利率交易试点工作,就是为规避和对冲利率风险提供的一个有效工具。从近期来看,应审慎适时地试办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上下限等业务,为商业银行等微观金融主体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手段,以发挥其在化解和分散基础金融资产风险上无可替代的作用。 (六)加强金融监管,是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的必要保证 金融监管当局首先要实行监管重点的转变。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切实转向风险性监管上来,分析评价商业银行自身的控险能力、化险能力、排险能力,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系统的安全性等作出综合评价,指明风险隐患,纠改管理漏洞。其次,更新监管方式、监管手段。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和风险监管分析系统,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坏账准备,各项存贷款的利率、期限及其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动态监测。第三,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对中间业务品种的研究与规范,以提升监管水平,确保金融安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