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全球化并非完全自由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6日 02:36 第一财经日报

  梁雨霞

  两国贸易,进进出出,合并同类项之后,发展中国家输出的主要是原材料、传统知识以及体力劳动,发达国家输出的,则主要是现代知识和脑力劳动。

  汇率是什么?汇率是一种杠杆。现行的汇率,有目的地高估现代知识和脑力劳动,同时低估原材料、传统知识和体力劳动的价值。在这个歧视性的价值估算体制下,利益向西方源源不断地单向输送。

  众所周知,这种局面,是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由军舰强行开辟的。而这样的“自由贸易”,一直维持到当前。

  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是殖民扩张的政策。为了经济战略的安全,海外的殖民地国家绝大多数被迫走上单一经济的道路。这些殖民地国家,经济方面的条条生命线都操纵在宗主国手里,即使后来在政治上独立,在经济上仍然踯躅难行。不管是通过军事还是经济手段,一旦夺得了定价权,也就获得了利益的保障。

  中国曾是半殖民地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效仿苏联,建立起了比较全面的产业体系。应该说,

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中国与西欧,在硬件上的差距是不大的,此时,大家都被打得七零八落,都必须从废墟中站起来。

  重大的差异是在“软件”上,主要是知识的生成以及产业化方面。比如德国,虽然遭受了战争的重创,但是档案等保存完好,人还是原来的人,虽然流失了一些,但是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比较有连贯性,产业化的政治和金融渠道也比较畅通。当然,为了对抗苏联,美元的帮助也是功不可没的。

  相比之下,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比较不够灵活。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比较擅长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却不能在全部产业链上均衡地发展,久而久之,导致了整个工业基础落后,只有某些独特的领域一枝独秀。

  历史进入新篇章,全世界都被全球化浪潮裹挟,中国的经济也确实在增长,现在我们甚至为剩余的流动性发愁。可是,这并不值得沾沾自喜,因为这是以寅吃卯粮的资源耗竭和民众的血汗与健康换来的。巨大的破坏和浪费,换得了手头的一时宽松,便有热钱虎视眈眈地准备吞吃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积累。

  全球化的真正推手,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比较优势是现代知识和脑力劳动。因为竞争的存在,西方国家若想维持

汇率杠杆的“吸血”功能,必须在技术上持续创新,在文化思想上保持胜者的魅力——胡萝卜加大棒,总之,就是要保持利益输送的管道畅通。

  把新技术迅速产业化,通过大规模的制造,向全球推销产品,以分摊研发的费用,同时,用政治手段压迫他国不得染指其

知识产权,用复杂的法律规定以及各种壁垒让他国不能轻易“围魏救赵”地杀入其本土市场——所谓的全球化,并不是完全的自由经济。

  本质上,现代的全球化和当年工业革命时期的海外扩张是一样的。如果说有区别,区别就在于通过产品的细化分工,使得一些落后国家有了廉价出卖劳动力的机会。现代知识和脑力劳动的垄断利润,靠的不仅是知识产权这样的游戏规则,更关键的,是配套的工业链和金融机制所支撑的军事制造能力。

  笔者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而是希望看清实质后,再探讨借力打力的可能。目前,全球化出现了新趋势,各大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置研发中心,资本的手开始伸向智力资源。或许,变革会从这里开始。

  (作者为德国汉诺威文通公司总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