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药价降了19次百姓为何还是看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 11:11 江南都市报

  题由:年末岁首,杭州市某大药房依据店里登记的一份“百姓缺药登记表”到市场采购时发现,表上70%的药品是政府明令降价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早已无人生产。这份“百姓缺药登记表”凸显当前我国药品“降价死”的怪现象。

  从1997年到2006年,政府对药品降价次数多达19次,降价金额近400亿元,其降价范围之广、频率之高、力度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但这么大力度的降价,百姓还是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似乎成了看客。一种表现是,到医院去看一种常见病,以前付多少钱,现在还付多少钱。如果是大病的话,降价的实惠更是无从谈起。另一种表现是,国家一公布降价药品名单,药店就像约好一样,那些“上榜”的药品就很难找到了。

  随着原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的落马,药品审批中的诸多内幕正逐渐被揭开。郑筱萸似乎成了中国

药价不正常的根源。但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郑实际上只是我国药品审批环节上中饱私囊的蛀虫。真正出问题的,是他赖以牟利的整个药品审批环节。

  笔者认为,中国特殊的新药定义是上述现象的根源之一。因为低水平的研发能力,“新药”指的是“未曾在中国上市和销售的药品”,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药。2004年,国家药监局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仅受理了148种。因为需要审批的药品太多,国家药监局后来不得不把第六类化学药品放到省级药监局审批。

  几乎是天文数字的“新药审批”,批给谁不批给谁,这就是权力寻租的空间了。既然付出“公关费”就可以拿到新药批文,药厂肯定不愿再生产国家公布降价的药品,转而在降价药里面添加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以新药的名义高价销售。

  问题是扎紧新药审批关口只是解决药价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药品的基本属性是商品,当国家强制性将药品价格降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行政命令根本不具有强制药厂损失自身利益继续生产低价药的法理,因为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是资本的属性。

  我们的药价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源于国家一方面对医药投入太少,一方面又试图以行政命令的螳臂阻挡市场经济本质规律的车轮。

  国家如果真的有决心破解百姓吃不起药、看不起病的难题,那必须在两个方面有根本性的思维突破。

  首先是建立普遍的医疗保障体制。国家投资掌握所有的医院系统,理论上负担所有公民的医疗——也许在开始阶段这只是低水平的,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障应该越来越完善。初始阶段,可以根据国民的支付能力建立多层次、多样性的

医疗保险体系,使每一位患者尽可能地接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同进将医疗保险与医院治理有机结合,可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医疗保险直管医生处方机制。

  其次,在国家统管了治疗系统后,还原药品完全的市场属性,让药厂充分竞争,让市场规律的巨手来平衡药价,同时加大对新药研制的扶持。唯其这样,老百姓面对医疗系统,才真正有健康受到保护的信心。

  本报评论员 吴志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