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每日一评:就业率硬挂钩 谁还敢教吐火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1日 00:3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 新华每日电讯11日发表黄冠、张慧撰写的“每日一评”《就业率“硬挂钩”,谁还敢教吐火罗文?》,全文如下:

  何谓吐火罗文?这是一种已经消失的古代中亚语言,全世界懂这种语言的不超过30人,而季羡林先生便是一位重要的传承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季羡林留学德国,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将吐火罗文传授于他。那时,授课的是一个教授,听课的常常仅季羡林一人。

  试想,如果把就业率与吐火罗文“硬挂钩”,还会有教师开这门绝学吗?“季羡林”们还有机会学这门绝学吗?

  从今年起,湖北省高校的就业率将与年度招生计划实行“硬挂钩”。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其招生名额将被坚决调减,在就业率上作假的高校将在教学评估中被“一票否决”。(新华社2月10日报道)

  不可否认,“硬挂钩”初衷是好的,更是就业压力下的被逼无奈。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有能力开课的高校和没能力开课的高校,一窝蜂“上马”,把人才培养搞成了“种白菜”。以就业率为切入点来治理,应该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我们有点担心的是,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挂钩”挂得太硬,招生与就业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药方虽好,可不要忘了“凡药三分毒”。

  一来此年就业率高的专业,彼年未必不成明日黄花。据报道,1977年至1980年,在恢复高考的最初阶段,文科最热门的专业莫过于哲学;而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是哲学专业就业最困难的4年。曾经是高校招生热门专业的IT类、贸易类专业,近年来却遇到了就业寒冬。进大学时还是热门专业,

中国经济社会变化如此迅速,几年后谁知道是冷是热?用就业率“指导”招生,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怪圈”:上半圈是热门专业——扩大招生——就业率降低;下半圈是减少招生——就业变俏——扩大招生……

  专业冷热,也许要几年一轮回,预测一旦失准,只能“团团转”。这就要求教育部门与高校必须科学预测,预测不准,“硬挂钩”恐怕要挂出不少麻烦。

  二来以就业为导向决定学科存废,也会给教师队伍带来影响。就业率高了学生就多,奖金就多;就业率低了学生不仅少,奖金就少,还可能“下岗”。术业有专攻,一个讲惯了哲学的教授,如何让他改行教授IT?若有像西克那样能传承绝学的教授,如果因“就业率”剥夺他上讲台的机会,岂不可惜。

  再就是对于像吐火罗文这样冷门、就业肯定不会好的专业,能用就业率来“指导”吗?人类文化丰富多样,为留存历史记忆,有一些专业本来就不是瞄准“就业”的,国家要养着,但多半也要通过大学来养。湖北“硬挂钩”,对此是否有考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