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货币政策的目标函数不是单一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9日 23:53 21世纪经济报道
对于通胀的担忧日益普遍和强烈。近日,在2007年全国货币信贷与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指出:“物价上行风险有所加大,整体通货膨胀压力值得关注。”周小川行长也曾表示,他始终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因为稳定价格是央行的当然职责。 尽管如此,央行至今没有根据通胀信号采取直接措施。但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一些专家和舆论认为央行应该在近期提高利率。那么,全面通胀压力是否已经形成?央行应否根据通胀信号采取直接措施?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因素可能导致通胀。 弗里德曼有句名言: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在目前中国,这个结论与现实有所出入。中国的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并没有显现出强烈的相关,以2005年为例,M2余额同比增长17.57%,而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仅比上年上涨1.8%。信贷扩张和货币供应量导致通胀,中间要经过一些传导过程:信贷扩张使投资增加,从而使原料和要素的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但在中国这个传导链条并不完整。 信贷和投资扩张确实使原料和能源的价格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一度超过10%,但成长中的中国企业提高了成本控制的能力,在生产和销售中消化了增加的成本,使得CPI涨幅这两年都维持在较低水平。这充分体现了转型中的中国经济的特殊性,那么,对于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应与常规经济学理论不同。更重要的是,中国整体的劳动力价格上涨比较缓慢。虽然城镇居民的工资和收入这两年都有较快增长,但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较发达地区转移和企业产业向较不发达地区转移,企业在投资快速增长的形势下,仍然能够获得成本较低的劳动力。 200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比较充足,因此整体的劳动力价格仍然不可能快速上涨,通胀压力由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向消费品传导的可能性不大。而能源和原料的供应紧张局面已经大大缓解,PPI的涨幅已经下降,2006年11月已经降至2.6%,这将大大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全面通胀的压力尚未形成。 但CPI仍然有可能在2007年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是粮食等食品价格在2006年11月之后持续较快上涨,而且可能较长时间内都不会缓解。2006年底的食品价格上涨将影响到2007年的CPI形势,年末的涨价延续到新的一年,相对于上年初较低的价格基数,形成较大涨幅,这就是所谓“翘尾”因素。2004年,CPI涨幅高达3.9%,是近年最高,就是因为2003年底粮食价格上涨较快,形成“翘尾”因素影响到2004年,今年可能又将重复这一局面。此外,食品价格还会因为“新涨价”因素而上涨,因为粮食等供应紧张的形势并没有根本缓解。当然,目前的食品价格上涨形势远不如2003年底那样严峻,因此2007年CPI的涨幅也必定低于2004年。 即使是食品价格上涨带动CPI较快上涨,也不宜因此而使用加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因为这种通胀并不是货币现象,而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转变——粮食价格的温和上涨,减少与工业品价格之间的差距,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及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保持平衡。应对结构转变,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才是缓和粮食价格上涨的正解。在目前形势下,加息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不宜简单地以CPI涨幅作为根据,因为它非但不能有效应对通胀,而且可能带来其他负作用。对于正经历转型的中国经济而言,货币政策应该全面考虑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等因素,而不是以稳定物价作为单一目标。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