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拉特里奇:中美是彼此熟悉的陌生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14:13 《经济》杂志

  中美是彼此熟悉的陌生人

  ——拉特里奇对中美关系的观感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约翰·拉特里奇(John Rutledge)在中国就会像罗伯特·蒙代尔一样知名。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拉特里奇头顶上的光环丝毫不亚于他的好友蒙代尔。

  如今的拉特里奇新增了一些和中国相关的头衔。他是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企业家商学院的外方院长。2006年接受海淀区政府邀请,出任海淀区区长首席专家顾问。2007年1月10日,他还将接受北京市市长王岐山颁发的“长城友谊奖”。“长城友谊奖”是北京市政府为表彰和奖励在北京建设和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

  如果你和拉特里奇交谈,你会发现他对中国所倾注的热情似乎要比对美国的还多,并且他毫不掩饰这种热情。他会毫不吝惜地将赞美之词用到中国身上。他说,中国在20年内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他还说中国人比美国人更有抱负并且勤奋得多,他不无忧虑地说美国的年轻人被“宠坏了”。

  在采访中,记者感觉到已近花甲之年的拉特里奇有着在许多年轻人身上都很难看到的激情和冒险精神。他不知疲倦地往来于中国和美国,他可以头一天晚上参加半夜12点多才结束的中国央视《赢在中国》年度大决赛,然后第二天上午接受两位记者的专访外加下午和晚上的两场到大学的演讲。他说自己是个“追救护车的人”,哪里有事就往哪里跑,而领导当今世界变革大潮的正是中国,中国每天都有激动人心的变化。他说他喜欢这种把自己置于“火山口”和“地震中心”的感觉。

  熟悉的陌生人

  保尔森就任美国财政部长之后的首次访华,还有人给他计算那是他的第多少次访华。拉特里奇和保尔森一样对中国来说是老熟人了,只是没有人替他统计这是他的第多少次访华,实际上连他自己都不清楚。他每到一个新国家都会努力地去了解这个国度,试着去了解中国对拉特里奇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他会说至少十门外语,也在努力学习汉语,但是他说,一如中国的国情,汉语非常复杂,让他学习起来很吃力。

  尽管很难说拉特里奇对中国的了解多么全面深刻,但是作为一个经常来中国的善于思考的经济学家,他对中国的整体情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你不会从他口中听到那些明显偏离事实的话。然而对于大部分没有到过中国的美国人来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拉特里奇说,尽管现在每天都能在美国报纸的头版上看到有关中国的新闻,但是美国人的脑子中对于中国、中国人、中国的经济和商业都没有准确的印象。就像《赢在中国》这个电视节目所讲述的中国年轻人创业的故事,肯定会让美国人感到很惊奇,不只是惊奇,简直是震惊。美国人认为只有他们才拥有企业家,拥有创新,因此当他们看到中国的年轻人为争取风险投资而互相比拼时,肯定会感到很震惊。

  一般来说,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都是十分陈旧的。“如果让美国人画出中国的样子,他们会画出中山装、自行车、‘红宝书’或者文化大革命等。”拉特里奇说。他们会记得中美在朝鲜半岛的战争,但是除了一些老人之外,没有人会记得中美联合抗日的事情。因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十几年前,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报道。对于不了解中国的美国人来说,中国的发展与许多中国给他们留下的印象的不相符。

  这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中国已经成功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影响还是很大的。美国人对当下的中国仍然一无所知,这可能吗?拉特里奇的回答很巧妙:“2009年的时候可能不会这样,在这之前就完全可能。”或许北京奥运会之后,每位美国人都会重建他们对于中国的印象,因为奥运会期间美国人会从电视上了解到很多关于中国的信息。拉特里奇说:“当我知道北京成功申办了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个大事件,这是中国重新塑造自己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脑子中的形象的最好机会。”

  拉特里奇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非常有信心。他经常对美国人讲,20年内中国的经济规模就要超过美国,他认为这是百分百正确并且不可能更改的事情。目前中国的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当于美国的一半,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0%,美国是3%,所以用不了多少年,中国就会赶超美国。拉特里奇还告诉他的同胞,今天的中国比美国更渴求资本,因为对资本的竞争在中国比在美国要激烈得多。这让美国人感到很不可思议。

  “追救护车的人”

  拉特里奇总是毫不吝惜对中国的赞美,以至于有时候让记者也很难分清他到底是真的这样以为还是在说一些客套话,例如他说,美国人现在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学习如何通过竞争拿到资本,要么学习中文,因为或许你的下一个老板可能就是一家中国企业。

  拉特里奇多次担任中国央视《赢在中国》节目的嘉宾,对这个栏目赞赏有加,更对中国年轻的创业者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冲劲和激情而感到惊奇。在美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栏目叫做The Apprentice(《学徒》,又译《飞黄腾达》),选手争夺的是高薪的职位。不过,拉特里奇还是说美国的年轻人正在变得越来越懒惰,他们被宠坏(spoil)了。现在的美国人总是习惯于内向型思考(think inside),而不是外向型思考。美国大多数年轻人都只会说一种语言,甚至有些人只说西班牙语。他笑着说或许有一天会出现一个《赢在美国》的节目,这样的节目可以唤醒美国的年轻人。在他看来,美国人需要敲打,他们才能醒来,他们才能看到中国的发展。中国人努力在增加自己的竞争力,美国人也需要这么做。

  许多人还在沉睡,拉特里奇却早已醒来。拉特里奇说,他第一次醒来是在1976年,那一年邓小平视察了南方。当时他正在香港和一些经济学家在一起,其中包括前不久刚刚故去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中途离开去会见邓小平。直到那时候拉特里奇才了解了一些关于中国即将进行的改革,只不过当时了解的情况并不多。后来他担任美标公司(American Standard)的董事会成员,1988年开始参与美标在中国的投资,之后就一直在研究中国。

  罗伯特·蒙代尔与拉特里奇是好友,两年前蒙代尔要在中国办一所大学,拉特里奇就对他说:“我能帮你什么吗?我的生意已经足够成功,我不需要再挣更多的钱,我需要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开始帮助蒙代尔筹备这所大学(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此后就更加频繁地往来与中美两地。

  拉特里奇是个不安分的人,哪里热闹就到哪里。在美国有“追救护车的人”(Ambulance chaser)的说法,意思是说,当发生车祸时,律师经常会比救护车更早地赶到出事地点,他们要抢生意。对他来说,做一个“追救护车的人”就意味着要处于变革的中心地带,目前世界上变革的中心就是中国。他认为,如果说大中国经济区的话,还应该涵盖东南亚国家,因为那里也有很多说汉语的华人。“美国人可能不知道,马来西亚的股市价值的85%都是中国企业。所以中国带动了世界的变革。如果不努力地了解中国,如何做投资决策呢?”

  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人产生的影响恐怕只有上个世纪后半叶日本的崛起可以相提并论。不过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拉特里奇曾经在日本的泡沫经济即将破裂的时候专门写过一本书来探讨日本的经济崛起,他告诉《经济》,尽管中美贸易纷争不断,中国和美国更多的还是互补关系;而日本和美国是彼此互为竞争者和替代者。中国加上美国能让整个世界经济受益,这和日本与美国彼此互为竞争者是不一样的。

  但是一些美国人似乎还是习惯于是把中国看成竞争对手。拉特里奇认为这些美国人有这样的看法也是有原因的,中国对

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确实和美国构成了某些竞争关系。他和一些美国朋友交流过,结果是:能源竞争可能使两个朋友成为敌人。美国经济增长全部来自于服务业,中国也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制造业推动转向服务业,特别是IT服务业。“这对双方都有好处。”拉特里奇说,“20年内我们还可以成为朋友,但是如果能源不够用了,20年后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