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引入真正的廉租房制度是当务之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11:01 中国经济时报

  -北京评论 -吴木銮

  许多专家认为房屋价格的供求规律失效,笔者并不赞同。

  住宅的需求分为自住和投资甚至投机。我国自19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之前的出生高峰期基本上是在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前,这批人从年龄上看已过了购房的黄金阶段。现在购房的主力应是计划生育后出生的人口,从总量上说,2005年和2006年进入购房年龄的人口并没有突增。在社会保障还不是非常健全的今天,父母倾力为子女购房并不现实。而之前中央层面关注的被动需求也已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拆迁之后短期内激增的购房人群增长因素并不比前几年明显。

  从供给来看,数据是惊人的。以福州为例,

福建日报日前报道,福州每年正常的房子需求是180万平方米,可福州近四年每年新增的商品房面积都在500万平方米以上。

  许多地方把

房地产价格的上扬归结于当前房地产企业税费的增加,土地价格的上扬,这个结论是靠不住的。如果仅仅是自住房的“需”和实际的“供”来衡量,充分竞争后
房地产商
是会自行消化所有费用的,成本上升只会淘汰部分弱小的经营者,而不会加重消费者的负担。

  真正的“火上浇油”甚至“原火”,是那500万平方米减去180万平方米的320万平方米,这是流动性泛滥时代的投机具体化。

  虽然近期股市有所盘整,但股市与房市的负相关却有可能构成2007年房市最重要的负激励效应。与前几年相反,当前出现了一些客户把银行的房屋按揭款挪用至股市。也许有人认为,投资者分为风险爱好型和风险厌恶型,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往往会选择收益不高,但是很稳定的房地产。因此,负相关关系并不一定会成为现实。笔者的观点是,现在房市的投资者与股市一样,大多是风险厌恶型的,也是收益敏感型的。因此,资金的互流会较快完成。

  许多人认为房价不会下降的原因,还在于金融体系与房地产行业的高度相关。在2006年12月,央行发布了《金融稳定报告》。在这份长达169页的长篇报告中,央行首次以专栏形式对房价下跌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作出预警。

  从之前的呼吁取消楼花贷款,到现在的稳定报告,央行的思路是比较一致的。但在当前利益纷繁复杂的今天,金融业的声音并不见得会被更高管理层采纳和施行。

  一部分低收入阶层无法参与到市场化的房屋交易中,这是基本的事实。因此,如果无法解决这拨人的住房问题,房价再往下调,社会还是会有无房的恐慌情绪。这将带给房屋市场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的负面效应。

  而从有关专家的观点来看,学习新加坡式的发行廉租房信托并允许其公开上市交易应该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近日,有一种观念认为,房价调控的着力点仅仅是落在了建设者、投资者和投机者身上,而对普通消费者的控制几乎为零,这是不合适的。

  地产商都清楚地知道一个道理:只要老百姓想买房,那么就总会攀比。因此,面对中国众多普通的消费者,只要不对其相关消费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大部分民众的购房意愿就会日趋加重,房价也就只升不降。

  但是,如果反过来,媒介的教育如果能引导民众合理消费,那善莫大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