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年洋:假市场化让医疗体制乱了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 08:47 新浪财经
周年洋,学术编辑。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在80年代的文化热潮中受到熏陶,终生难改那个年代的印记。撰文风格哲学为里,财经为表,力求展现问题的另一个角度、现象的另一种解释、事件的另一种观点。 2月5日-2月11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周年洋。----编者按 假市场化让医疗体制乱了套 2月6日 星期二 周年洋/ 文 元旦期间,只有63天的儿子有点感冒。我们从有限的了解中,只对儿研所还有信心。这就碰到一个难题:从我们居住的通州到朝外的儿研所,开车去不仅天寒地冻而且要花30分钟,如果带儿子去,只会加重感冒。 我们决定不带儿子去,只是记录他的症状,由医生做出诊断。到儿研所后,我们发现这个决定太正确了。这几天北京流感,儿研所里人满为患,有的科室排到了400多号。医生在每个病人身上只能花个一两分钟,这样紧的时间,这样紧张的心态,能正确判断病人病情吗? 病人要等至少五六个小时才能获得诊断,在如此嘈杂的环境里,不说一个得病的小孩长途跋涉到这里会折腾得病情更严重,一个正常孩子也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 医生、病患和孩子父母在这个就医体系中,都是非常痛苦的!但为何就医出现如此难以忍受的境地?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局面吗? 我以为,当前完全公立的医疗体制难辞其咎。医院属于国家,在没有竞争的压力下,医院没有动力去创新服务病人的模式,医生充其量只在医德的内在压力下做自己分内的业务。 我从太太怀孕起就对现有医疗体系的冷漠深有感触,这次为儿子看病的经历又加深了我的这种印象。 现在居民都是住在小区里,一个小区有不少孕妇,为何不可以提供医生到小区为孕妇服务呢?为何非要让孕妇们大清早就去医院排队? 同理,小孩们也是聚小区而住,为何不可以让儿科大夫划片管理,定期或者有需求时随时到小病人家里去呢?这是很大的技术难题吗?神六都上天了!管理科学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中国学医的大学生和技校生数量那么多,难道就不能实现这样简单的就医合理化或说科学化吗? 现在的医疗体系还不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那时,一个生产大队有几个赤脚医生,其中许多是中医郎中。由于中医都有师承关系,一般来讲水平还过得去,西医则没有这样的优势。乡下人对中医比较信任,一旦家里有病人都会去找这些医生,他们背着药箱到病人家里去把脉,给病人开药方,或者就地给药。病人免除了长途劳顿之苦,也无交叉感染之忧。后来,这种制度逐渐消失,病人不管如何行走艰难,都要到医院去看病了。 为何会这样呢?是医生就是不能委屈自己的高贵身份吗?当然不是,医生从学医开始就没有什么高贵的想法,没有几个医生不愿意凭自己的医技治病救人,彰显自己的医德。原因在于现有的医疗体制没有激励。 这就回到了前一段时间,大家讨论热烈的医疗市场化的问题了。医疗市场化不是已经乱了套吗?其实了解实情的人知道,那是假市场化乱了套。用国家的投资和设备,去赚病人的钱,损失了是国家的,赚了都是自己的。 有这样便宜的市场化,那是无本万利的生意,而且借着国家的强制力,无人敢去竞争。国家医院之间的竞争,那基本上可以化为垄断者的共谋。真正的医疗竞争,是拿自己的钱去冒险的,每个人是要通过自己医术和医德来吸引病人前来就医的。可以说,没有哪个行业会像医院那样如此看重口碑。 但是我们的政策,压制真正的市场化医疗,而放任假市场化医疗对百姓的盘剥。看到了假市场化的危害后,不是让真市场化医疗出台,而是重新回到医疗体系国家大一统的状态。 我以为,保留现有的基础医疗体系,使所有人都能看得起病,但要改变服务方式,应该有足够的医生下到基层去,同时放开民间医疗市场,让有各种服务需求的病人有更多的选择。 我期待,有朝一日,我的孩子可以享受到这样的服务。比如,我现在的小区至少有100多个孩子,如果政策允许的话,我可以联系这100多个孩子的父母,挑选三五个为这个小区服务的儿科大夫,这些大夫的工资不会低,孩子的父母们不用到医院耗费时间,孩子们能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也不用担心交叉感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