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屡教不改的米其林与洋品牌免检心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 21:01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评论员 朱冰尧

  近日,国家环保总局两次点名批评了出现环保问题“屡教不改”的上海米其林回力公司。

  米其林作为国际上首屈一指的轮胎企业,似乎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教养”问题。但最近注意看看身边的媒体报道,从服装到奶粉,从广东到上海,越来越多的所谓国际名牌,开始显现“屡教不改”的脾性。

  雀巢、索尼、香奈尔,这些以往让人与品质挂钩的国际品牌,如今却三番五次地在中国市场出现问题。而且也往往是既“屡教不改”,又“强词夺理”,根本没有这些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端庄、高雅、谦恭的商业姿态。

  这些国际品牌出现的问题多数不是来自技术质量问题,有些犯的恰恰是“低级错误”,甚至包括售后服务、危机公关等国外品牌本该最为在行的“软环境”领域。仔细瞧瞧,洋名牌之所以敢这么“牛”,一方面是看准中国较低的市场门槛,比如欧盟早就有了鞋类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但中国还没有这样的强制标准,在中国鞋被欧盟拒之门外的同时,洋名牌在中国市场几乎长驱直入。而进入中国后,我们的许多标准不健全,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洋名牌的生产标准往往就是整个行业的标准,造成“对不对,洋品牌自己说了算”的局面。

  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洋品牌监管体系还尚存漏洞。也就是说,洋名牌敢于那么傲慢,也是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谄媚的结果。出于招商引资和政绩考核的目的,跨国公司成了一些地方官员眼里的香饽饽,这就勾起了一些处于市场强势地位的跨国公司的傲慢心态,一些地方政府为哄着这些洋老板留下来,就在各种问题上采取过于宽容的态度,不仅在审批、征地、税收方面给予一系列“超国民待遇”,甚至在心态上,也有一种“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的“免检”心理,造成问题洋品牌的可乘之机。

  即便是一些洋品牌出现了违规和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后,这些官员还是一再忍让纵容,偏低标准的处罚力度也助长了洋品牌敢于铤而走险。洋品牌出现质量问题后,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所采取的措施和解决办法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与我国行政处罚力度不够,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不健全存在很大关系。实际上,尚不完善的中国市场环境为问题洋品牌提供了一个市场缝隙,洋品牌借助这个市场缝隙从高雅的圣坛走到了卑猥的市井。

  由于洋品牌知名度大,含金量附加值高,如果其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话,它对市场环境的危害就更大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商品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接受当地的有效监管,这是真正的国际通行规则。一些洋品牌动辄声称执行国际惯例,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在中国享有特殊的优待。

  有关专家认为,相关部门如果放弃了这种监管,不仅是失职,也等于变相培育和强化了洋品牌“逃责”的习惯。近段时期遭遇的问题洋品牌事件,一查一个准,就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月亮也是有阴晴圆缺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