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非公经济缘何遭遇玻璃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 11:16 燕赵都市报

  “在邮政、通信、广电、电力和金融等领域,民营经济的进入遭遇到大量的‘玻璃门’现象。”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上说。黄孟复所说的“玻璃门”指的是,尽管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文件,但对民营企业来说,很多鼓励性政策就像被挡在玻璃门背后一样,看得见却享受不到。(《中国青年报》2月1日)

  所谓的“玻璃门现象”,其实就是“看得见摸不着”的一个代名词,这一现象也恰到好处点出了“非公经济”在整个社会中的尴尬地位。

  一方面是国家于2005年底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鼓励与支持“非公经济”进入到垄断企业之中;另一方面,国务院国资委于去年12月18日出台《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强调在电力、通信、石油等领域内国有经济绝对控股,而一些其他相关的领域内,国有经济也必须多数控投的原则。

  显而易见,这两个针对“非公经济”的规定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如果说“非公经济36条”是在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到垄断领域的话,那么有关国有经济绝对控股的规定,则是对“非公经济36条”的颠覆。而在这两份对立文件的夹缝中,民营企业进入到垄断行业的梦想几乎等同于一个幻影。

  其实,即使后一个规定不出台,“非公经济”依然在尝试进入到垄断行业的过程中遭遇到大量的“玻璃门”现象,这其中既包括国家相关部门设置的准入门槛,又包括垄断行业巨头的排挤与倾轧,更包括现行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垄断行业的依赖心理……正是诸如此类的“玻璃门”大量存在于“非公经济”的面前,使得“非公经济”每每有所行动,便遭遇到大量的有形的无形的打压。

  看看已经进入到民航业中的带有民企性质的春秋航空,在推出一元票价之后,便被济南市物价局罚款15万元的经历,想必人们大体上可以得知“非公经济”进入到垄断领域想要得到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认同,将是多么的艰难。

  虽然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私营企业税收总额3495.2亿元,比2005年增长28.6%,高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占全国企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为9.28%。但由“非公经济”的遭遇,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在世俗的眼光里,“非公经济”虽然渐呈主流之势,但还是个异类,人们对此更多的还是持既鼓励又防范的心理。如此一个矛盾的心理,或许能更好的解释“非公经济36条”与《指导意见》自相矛盾的深层原因。

  不错,在舆论、政策上的确有大量的“玻璃门”横亘于“非公经济”面前,但更多的“玻璃门”却存于那些“肉食者”的内心深处,计划与国有依然是个最能打动人的幌子,我以为,这样的思维才是真正可怕的“玻璃门”,才是走市场经济的最大掣肘。

  -王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