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正确评估人民币升值利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 06:4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董登新

  ●顺差逐年增长创汇已非难事

  ●储备持续扩大供给不再短缺

  ●应该看到外汇供求人为扭曲

  ●不能视作本币升值充分理由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人民币持续升值,从学术界到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论调:“盛世”论与“悲观”说。前者过分夸大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强调人民币升值是中国国力昌盛、强大的表现,它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前奏曲;后者则相对悲观,它认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的人口大国来讲,人民币升值是一种虚假繁荣,是一种泡沫,弊大于利。

  其实,这两种极端看法都带有“盲人摸象”的味道。对于

人民币升值,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理性地看待其利弊,切莫走极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客观地讲,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特殊的现实环境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这一点,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之争应该是大有益处的。

  从实质上看,人民币升值显然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以及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结果。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世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一方面贸易顺差逐年增长,“创汇”已不算难事;另一方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仍在高位趋涨,各地引进外资已不再是“多多亦善”。因此,持续大额的贸易顺差以及规模庞大的外资引进,致使外汇储备不断增大,外汇供给不仅不再短缺,而且似乎已经供过于求,人民币升值正是本国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变化的结果。

  如今的外汇供给真的过剩了吗?回答这一问题,至少有两个关键因素是不能忽略的。其一,本币在资本项目下是否可兑换?其二,本国外汇市场是否完全对外开放?这是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状况评判的两个关键因素。因为本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意味着国民财富可以外币化,或者说,国民对财富存在的币种形式选择是自由的;同样,只有本国外汇市场在完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本国外汇市场才能成为国际外汇市场的一部分,这一原本应该回归国际大市场的外汇供求,其供求状况才能显现得更为真实有效。

  事实上,在我国,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尚不能自由兑换,且本国外汇市场仍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因此,中国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是人为扭曲的结果。其中,尤为突出的表现是:当贸易顺差与资本顺差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时,外汇流似乎只有华山天险一条路,即外汇流入结汇后,差不多只有经常项目一条路可走,关键的资本项目却有严格的行政审批把住关口,因此,为了承接不断流入的外汇,稳定

人民币汇率,中央银行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买入国内市场“过多”的外汇,由于外汇占款剧增,人民币投放被迫增大。这样,一方面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管理成本及风险加大;而另一方面却形成了本币“流动性过剩”,热钱浪涌,从而催生经济过热及资产价格泡沫化。

  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倒逼”的结果。正是由于资本项目不可兑换以及国民财富不能外币化,对于生产经营以外的“多余”外汇而言,除了政府“收藏”,基本上别无选择,国民对外汇的需求仅限于经常项目,而真正最能体现“藏汇于民”的资本项目,国民却没有自由选择权。因此,在我国这一“不完全”的外汇市场上,所谓的外汇供过于求,只不过是在采用行政手段强制性“冻结”国民外汇需求前提下的供给过剩,它不能视作人民币升值的充分理由。

  从2006年下半年至今,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1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首次突破7.80的关键价位,落入7.79区间内,再度创出汇改以来新高。与汇改前相比,人民币兑

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约5.79%。尽管如此,美日等国却未必知足,因为人民币升值只不过是它们攻下的第一个“缺口”,紧接着它们还会要求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取消外汇管制,完全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等等。

  但是,我们毕竟只是一个“经济大国”,而非“经济强国”,在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我们应该吸取“日元被逼升值”的历史教训,以国家利益为重,切不可盲目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要正确评估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理性思考、科学决策、沉着应对。

  (作者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主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