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反思上海模式:有形之手的边界在哪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 10:07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强政府主导城市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风险会必然存在:一是道德风险,主要指政企合一、官商互动下的腐败行为;二是决策风险,主要指政府滥用资源配置权导致“强扭的瓜不甜”。在权力强势操控而又缺乏制衡机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习惯性地把国资运作作为体现政绩的道具,甚至通过“私有化”的名义侵吞国有资产、中饱私囊。 或许正是基于上述思维,地方政府主导的“拉郎配”才一直成为国企整合的主打模式。政府往往喜欢通过行政之手将同类国企归并到一个集团旗下,并美其名曰“航空母舰”。据称,新光明集团的整合没有经过任何市场谈判和中介撮合,540亿资产的交易只经过“一张纸”便轻易划拨。而2003年出水的全国最大商贸航母百联集团也是由上海政府捏合了四大集团凑成的。但目前看来,上述二者是“雷声大雨点小”,至今进展不顺、碌碌无为。 也许有人质疑笔者只看到“失败”或“不那么成功”的案例,但谁能否认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就是建立在扭曲市场关系、牺牲长期活力基础上的?大搞“政治婚姻”,过分注重表面形式是强政府模式下的常态。而撮合成功之后将整合任务下放到企业,往往又导致企业“消化不良”。 做大简单,做强却殊为不易,而“大而不强”恰恰就是目前国资整合后普遍存在的软肋。所以,当地方政府一个劲地鼓吹“强强联手”和“航母”之时,我们有必要反思:“小舢板”拼凑是否真的可以成为“航母”?企业是否能够以此先做大后做强?政府“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权力如何监督?政府“运动员”或“教练员”角色何时才能最终进化成“裁判员”?(周昊/安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