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政府扩容是不是中国生态现代化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 11:48 华夏时报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7日下午在北京发布主题为生态现代化研究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高调建议中国应尽快组建国家环境部、国家能源部和国家地区开发署等三大政府机构,以应对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国家环境安全、能源安全和地区协调发展问题,推动本世纪前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进程。

  环境保护、能源和地区开发问题,既是约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政府管理的难点所在。在中科院这份报告出台之前,已多有讨论,关于环保总局升格、组建能源部的建议就时有所闻。其实思路同出一辙:即通过中央行政权力的强化,整合目前分散于地方政府的自然资源占有权和开发权,提升环保部门在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发言权和对有限能源的使用效率。但是,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这个思路即使不是效果堪疑的“隔靴搔痒”,也充其量只是回避深层矛盾的应急之举。

  毫无疑问,近30年来的

中国经济爆炸式发展,得益于政府主导的改革开放。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政府强势作为的成果。或许正因为这样的经验,“政府既是经济的发动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这种理念不仅在普通民众心中根深蒂固,也同样浸淫于我们专家学者的思维当中。从政府应承担义务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理念并无不妥;但从实际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这种理念不仅不现实,而且危险。首先,在奔放而复杂的经济领域,即使最强势的政府,也没有能力介入到经济的方方面面,也有许多管不着的地方,这意味着政府并不是万能的;其次,目前我们的行政权力常常具有某种“排斥性”,它介入的地方通常不再允许其他力量介入,这意味着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其他可能性;第三,即使在行政权力内部,也并非没有博弈,比如中央和地方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在这种格局下单纯依靠行政权力解决问题,如果操作不好,则意味着管理成本的上升,而最终会体现为经济发展成本的上升。

  这样的忧虑并非没有依据。许多以政府架构改制的方式而试图加强管理的领域,都存在着事情没管好,却加大了行政成本的先例,甚至,形成了一个个新的特殊利益组合。由此可见,强化权力以强化管理这种方式,是必须慎之又慎的。

  政府扩容不是中国生态现代化之道。寄希望于行政权力的重新配置,不仅对政府扩容的风险性估计不足,也没有摆脱对行政权力的迷信,其结果,可能导致中央不胜其管而地方失去积极性,最终使行政权力进一步走向低效化。

  解决问题,要看到问题实质。中国严峻的生态问题,实质是什么?不是行政权力够不够的问题,不是政府(包括地方政府)与民众有没有改善生态的共识的问题,而是对“破坏式发展”的制衡力量不够。这个制衡力量不仅应体现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约束上,更应体现在法治、市场和公众参与上。法治失位、市场失灵、公众失声,是中国环境和

能源问题解决不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制定国家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战略时,让法治说话,让市场说话,让公众说话,应放在战略要目的头条位置。而政府要做的重点,除了对官员考评机制的改革,就是让上述制衡力量壮大。这远比对自身架构拆散重组重要和有效得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