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开放大局基本成型 社会改革亟待跟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 03:02 第一财经日报

  赵民

  2006年12月11日,是中国入世满5周年的日子,它不仅标志着开放大局基本成型,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而且标志着另外一个新阶段的开始:社会改革亟待跟进,从2007年开始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十年, 应该是一个以“社会改革”为主要特征的新历史阶段。

  回顾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程,总体而言,在开放和改革两者的进程中,开放在大多数时间里走在改革的前面。欢迎外商来投资,从“三来一补”,到“两头在外”;从经济特区,到开放城市;从优惠税收,到优惠地价;从改善投资基础设施,到提升服务软环境;从“昆山的马路”,到“吴江的速度”,开放之花绽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为什么开放的步伐比较容易迈开?因为开放对现状的现实改变,相对较小。

  与此同时,在经济领域方面的改革,也同步不断深化推进:允许农民包产到户从而解决农村问题;创办深圳等四大经济特区;创办中信等四大窗口改革试点公司;鼓励老百姓办民营企业,鼓励老百姓炒

股票;放开工业领域的行业管理,从二轻系统,到一轻系统;从纺织工业,到机械工业;从电子工业,到交通行业。从某种意义上,逐渐兴起的民营企业,加上不断增加的外资企业,承接了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和停产破产之下所流向社会的大量人员,从而基本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客观地讲,经济领域的改革基本上和对外开放保持同步,总体上是相对平衡和平稳的。

  但改革不仅仅需要在经济领域进行,无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角度,或者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角度,开放的中国,客观上要求除了经济之外的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要同步进行社会改革。

  建设“创新型”社会要求的科技、教育、法律环境和“成本领先型”的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目前经济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能通过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来全面解决。解决未来经济问题的钥匙,要从经济领域之外去寻找。

  可以说:“创新诚可贵,管理价更高;若无法制保,两者皆会抛。”

  一个大国的崛起,技术专利的引进和模仿,都是相对容易的;管理体系的消化和再造,也不太难;但一个社会的行政管理和法制文化的形成,则是非经几代人的努力而难言成功。所以,早开始,早动手,早经历,早完成。

  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体现在经济上解决了全人类大约五分之一人口的小康,还要体现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全体国民对全人类的贡献,是社会精神文化层面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被尊重。

  如果能在2016年回过头来看2007~2016这十年社会改革的进步,如同我们现在2006年回过头来看1997~2006这十年经济改革的巨大进步一样,那么,我们才可以说,中国的全面社会改革初步成型。(作者为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