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安倍经济学还欠火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1日 09:39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刘军红

  新年伊始,日本媒体便抖出了“安倍经济学”的新概念。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盛行一时的“里根经济学”。

  所谓的“安倍经济学”不过是安倍经济政策的一种提法。概括地讲,就是“改革与成长并重”,“创新与开放共举”,其总目标是“实现经济高增长战略”。而安倍提出的“保守主义改革”和“不依赖增税的财政重建”思想,至少在形式上与“里根经济学”一脉相承。

  当年,里根的改革曾被称为“保守主义改革”。在做法上,里根依靠削减财政支出,落实了企业法人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削减,刺激了民间活力,使宏观经济政策摆脱了依靠财政刺激的凯恩斯“总需求论”,为展开倚重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方式提供了前提,也因此实现了经济高增长,确立了“里根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虽然反映了日本社会对其经济政策的期待,但它能否称之为“学”,恐怕还要看今后的日本经济能否实现质量型增长。

  如今,安倍执政满三月,其执政特色表现出“外交强,经济弱”的鲜明特征。而与经济相关的改革一再“走样”,令日本社会失望不小。安倍支持率也直线下滑,由当初的71%滑落至51%。

  综观“安倍经济学”的主要主张,大概有如下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在2007年度的预算中,安倍政权虽大幅削减了新增国债发行额,国债依存度也降至10年来最低,但一般财政支出总额反而增加了16.5%,政策性开支也出现三年来首次增加。第二,安倍虽坚持“不增税原则”,但放弃了小泉的“减税”政策,预算的增加部分恰恰来源于上年度名义GDP增长带来的税收增加。安倍的“税收相对论”着实让市场瞠目结舌。第三,在“改革与增长”的优先顺序选择上,安倍的政策明显倾向于“增长优先论”,“保守主义改革”更多地剩下了“保守成分”。第四,“对外开放”表现出事实上的“拒绝外资”动向。如利用“市场再管制”的名义,对“三角收购”、“TOB并购”等外资并购日本企业的行为层层设阻,令外资敬而远之,引起内外市场疑虑。

  不容忽视的是,眼下,日本经济虽已复苏,但相对地位下沉的局面并未改观。1997年前,日本人均GDP曾超过美国,而2005年反被英国超过,2006年又呈现被德法赶超的势头。从股市上看,截至2006年10月底,东南亚、中国、韩国等10家亚洲证交所的市价总额达4.43万亿美元,快速接近东京证交所的4.46万亿美元。而10年前,东京的市价总额约为亚洲其他国家总和的2倍。日本股市的魅力相对下降,已导致在过去三年中,日本个人投资者净卖出日本股达1.5292万亿日元。

  当前,日本的外来直接投资仅占GDP的2.2%,不仅大大低于欧盟的33%,美国的13%,甚至低于中国的14%。体现在企业治理上,日本企业依然忽视“股东主权”,优先考虑经营层利益。而安倍的“缩小差距论”又将矛头直指金融领域,对内外游资流入

股票等证券市场大设障碍,使刚见苏醒的日本国民储蓄又要重新睡个回笼觉。国际金融市场对“日本男人的嫉妒心”引起的“反收入差距论”深感忧虑,警告这将阻碍日本经济的国际化和证券业的国际扩展。

  针对日本经济的现实问题,“安倍经济学”显然走反了方向,错误地摆放了“增长”与“改革”的优先顺序,改革沦为政治旗号,失去了“保守主义改革”的本来面目。而面对全球化的时代,“安倍经济学”的“亚洲门户论”,又在强调传统的“单行线式的对外开放”思想。对此,《日本经济新闻》连续发表了5篇社论,主张“没有双向开放,就没有经济增长”。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面对经济复苏,物价上涨,泡沫忽隐忽现,安倍还在给央行暗施影响,推迟加息,维护“财金政策双宽松”。在汇兑政策上,安倍有意漠视日元进入历史性贬值期,固守“重商主义”的出口扩张。今后,一旦美国经济滑坡,并透过中国等亚洲市场影响日本的出口,日本经济的自律性增长将缺乏足够的内生支撑。显然,没有双向的对外开放,安倍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战略,确实令人担忧。届时,“安倍经济学”恐怕要徒增日本经济的风险,更难与“里根经济学”相提并论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