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互利共赢: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之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 18:58 国际商报

  从立足自身到立足全球,新战略成为中国发展新起点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

  本报记者 冰岛

  经济一体化、统一大市场,这些全球化时代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以竞争力强弱为手段,将每个国家置于经济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并以链条位置高低为基础,确定世界版图上的政治和经济格局,手段之无情速度之快,令所有置身其中者震惊和忧虑,每一个国家都陷入深思:先发国家怎样才能永保超前发展能力?后发国家怎样才能迅速崛起?

  这种深思既需要历史眼光,更需要战略智慧,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甚至价值观和道德观,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紧紧缠绕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经过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已令全球刮目相看。2006年11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不仅是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少有的外交盛事,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综合实力的全方位展示,更彰显了互利共赢—中国和平发展的新规则。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自身社会经济所处的新阶段,2006年两会期间,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规划(草案)》里,第一次提出将“互利共赢”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这是一个信号:即明确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新规则,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唯一选择,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迁:从封闭经济中走出的中国,已开始大国崛起的漫漫征途。

  但一个重大战略的全面形成,既需要时间更需要谋略,如互利共赢内涵是什么?与中国以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政策相比,有哪些根本性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怎么配合?与四大外经战略是什么关系?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微观动作上有哪些改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已提上日程。

  与以往不同的是,面对复杂多变、机遇和风险同时加大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对战略智慧的要求,既要让对手愿意合作,更要有思考上的时间优势,战略上的先发优势是最优质的发展资本,蕴含多重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权。

  就以上问题,本报记者对我国著名外经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进行了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隆部长你好!中央政府已提出将“互利共赢”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这是一次战略升级,从适应和学习阶段的对外开放,进入战略性对外开放。如果这样看,战略内涵应该是明确的。但你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提出应对“互利共赢”内涵进行思考,你认为这个问题现在是缺位还是不明确?你对这个问题怎么认识?

  隆国强(以下简称隆):中国所有大战略都经历了逐步丰富、完善和最终确立过程,对外开放战略正处在调整过程中。从最初提出对外开放,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再到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演进。在此过程中我们还提出过很多局部战略,但“互利共赢”是对外开放最新总战略,无论对中国对外开放,还是对整个中国发展,都是立足于世界级大国的一个新起点。

  “互利共赢”既有对以往战略的继承和发扬,也有新形势下的新内涵,未来还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完善和充实。这样来看,该战略内涵很难说是缺位或不明确。针对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一个贸易和经济大国的新形势,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正面临与以往不同的新环境新问题,因此中央提出“互利共赢”,以指导未来的对外开放。在此战略下,很多与之配合的子战略目标和手段需深入研究,很多新问题需回答。以往的中国只是一个竞争力不够强的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一个重要内容,是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如何扩大出口多创汇,不必过多考虑国际责任。今天中国已是制造业出口大国,部分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相当大,是世界第三大贸易体。中国贸易发展既可能给全球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也可能带来强大冲击,我国与国际社会的经贸关系,也因此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立足于经济大国,新对外开放战略必须考虑与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关系。

  在WTO框架下,不同成员对我国有不同期待: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代表他们的利益,力争改变一些不公的全球贸易规则;发达成员则希望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美国将中国称为“利益相关者”,目的就在于此。中国该怎么选择?中国有能力改变全球贸易规则吗?进一步推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否符合中国利益?

  在区域层面上,中国正面临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是追逐潮流还是有选择地签署自贸协定?先和哪些国家签署?主要目标是什么?中国的区域一体化战略是着眼于确保市场,还是确保资源能源有效供给?或着眼于提升技术水平?从已签署或正在谈判的一些自贸区看,有些是周边国家,有些是发达国家,有些是能源和资源富足国家,分别满足不同战略目标。但是不是所有区域一体化谈判,都在按我们的战略安排推进?是否存在被动应付情况?区域经济一体化,既要考虑自身目标,又要考虑伙伴可能性,既是眼前利益也是远期利益,既是经济利益又是政治和安全利益。在不同利益交织的情况下,如何选择优先顺序?

  在双边关系中,中国与周边大多数经济体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与美、欧等经济体的顺差则持续扩大。在我有顺差的出口市场上,我出口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磨擦,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第三国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明显。这都要求我们按互利共赢原则,处理双边经贸关系,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良好外部环境。

  今天我们讲互利共赢,是中国开始以大国眼光审视全球,以大国视角处理自身及所处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这一新战略提出后,需结合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确定战略内涵、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目前很多方面还有缺失。我在去年的一个座谈会上说应深入研究互利共赢战略内涵,就是基于这个考虑。

  记: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时间,许多问题又新又复杂。

  隆: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一个新战略提出后,需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完善。如早期的对外开放战略,主要内涵是建立特区和各种开发区,招商引资,发展加工贸易等。今天提出互利共赢,有些工作可能已在做,如中非合作论坛、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都可看作是互利共赢战略下的具体举措,但还需不断丰富完善,形成系统的新战略。在人类近现代史上,还没有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崛起,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崛起有很多特殊性,因而没有经验可借鉴。研究历史上大国的兴衰,更多的是吸取别国的教训,如必须避开崛起陷阱。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大国的崛起,遇到的困难将比历史上所有大国都多,崛起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因而需要更多前瞻性研究,提前作出准确预见,需越来越多的战略家,更多的综合性研究,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基础。

  记: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应该开始了。

  隆:肯定有很多人在思考,相关机构也在研究,但系统、全面、深入理解互利共赢思想、并将其贯彻在战略中的,我还没看到,当然也不能过于期盼,其本身需要时间。但如果高层决策者、或相关部门能重视相关战略的研究并加以推动,进展会更快,反之时间可能就慢,或制定的战略措施不是最优而是次优,届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愿看到的局面。面对13亿人口的大国崛起,需要很多智慧,需对一些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思考,此时决策科学化就显得非常迫切。

  记:你对战略内涵的相关思考,我几乎未在各种文章中看到过,反而看到些对内涵的错误认识。

  隆: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对高水平政策研究成果有强烈需求,但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

  记:思想的供需矛盾已出现。现阶段的中国发展,不仅对高新技术、对战略性能源和资源有强烈需求,对高水平思想也有强烈需求,这是正在崛起的中国需更多战略家决定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隆:一是政府高度重视。这些战略不是民间智慧,对战略层面的软科学成果最需求的也是政府,此时中央政府的重视是第一位的。具体手段上,可由政府调集和组织全国人力资源。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时对一个问题的研究,不再是一个课题组而是更多课题组,从不同视角出发提供多个备选方案,最后形成国家战略。一个大国要想崛起,必须有适合崛起的战略。应利用全球最好资源满足决策需求,对一些大战略的研究不容半点偏差。甚至可调集全球战略家为我们服务,也可花钱买成果,只要能提供最好方案。康乾盛世时就有一批传教士在朝庭为中国服务。敢于利用全球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自信的表现。不仅如此,还要善于利用全球资源为我服务。

  中国崛起前景已明确,一些国家早已从各自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去年我去美国时,发现有两个著名国际战略研究机构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英文名叫《China: the balance sheet》,翻译过来就是《中国的账簿》,像分析一个企业账本一样,全面分析中国崛起的前景与影响。如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如何?是继续增长还是崩溃?如果是增长,对全球能源和资源产生什么影响?对全球贸易体制和贸易格局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颠覆现有贸易体制?会不会威胁美国在亚洲的利益?提出几十个重大问题去回答。

  其实站在中国角度,也需回答这些问题,因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如处理不好,会阻碍自身发展进程。中国的发展已不单是中国问题,而是全球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要讲究速度,慢了就会出问题。

  隆:对,只有提前研究透彻,决策才会正确,一旦遇到这些问题才能顺利解决。

  记:互利共赢战略提出之前,中国在外经领域已有四大战略,互利共赢与这四大战略的区别点在哪?四大战略是否要从属于它?

  隆:四大战略是在过去不同时期、针对外经贸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制定,仍有必要继续实施。与互利共赢战略的区别点:一是互利共赢是基于中国将成为大国这一新起点,需更多纳入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而四大战略本质上看都着眼于自身,没太考虑国际社会各种反应。以前我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份量小,对国际社会的反应可不考虑,但今天形势已迥异不得不考虑;二是四大战略只针对外经贸发展某些局部问题,而互利共赢战略着眼于对外开放全局。因此,四大战略可纳入互利共赢战略作为其子战略,同时贯彻互利共赢理念,并按这一理念作适当调整。

  记:针对经济发展速度及资源和生态现状,中国早已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两大战略哪些方面交叉重叠?怎么配合?

  隆:可持续发展更多是理念,强调不能以牺牲明天发展今天,主要落脚点在环境资源上,揭示的是人与自然及环境的关系。但人类社会还有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互利共赢主要处理的是中外经贸关系。但这并不是说两大战略之间没关系,相反二者间有重叠和交叉,互为支持和配套。由于能源和资源短缺,中国必须从国际社会获取。从全球角度看,中国的发展确实需处理与全球自然和环境的关系,但更多的是处理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中国如何从国际市场获取资源能源?进口资源多价格会升高,出口国可能从中受益,但其他进口国可能不高兴;如再按地缘政治战略,我国的战略可能就是如何与其他进口国抢资源。但在互利共赢战略下,如何处理好与其他进口国的关系?曾有一位美国专家说得好:“中美在能源问题上不应只看到竞争,可在新能源领域搞合作。”这就是互利共赢。

  记:在此规则下,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及境外市场的关系处理,与以往相比最大变化是什么?

  隆:首先是理念调整。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战略,只重视如何抓住外部机遇。互利共赢不仅重视外部资源为我所用,更强调中国给国际社会带来机遇,从开放理念上看这是一个重大调整,但从理念调整到行为落实是渐进过程。经济全球化下国与国的关系即竞争又依赖,从中国的资源秉赋就能看出来。按江小娟同志的计算,1980年时中国的劳动力占全球23%,耕地和水占7%,石油天然气占3%,投资额占1%,研发投入占0.5%;2004年时中国劳动力占全球22%,耕地和水占7%,石油天然气占3%,投资额占8%,研发投入占3.5%。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是劳动力过剩其它资源不足,需从国际社会补充。中国的发展依赖全球,扩大对外开放不容置疑。今天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与国际社会发生联系,这就需正确处理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正在迅速上升,怎么解决才好?。

  隆:眼下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产品结构类似,竞争较多。为改善经贸关系,除应诉反倾销案之外,国家层面上可考虑增加对其投资,甚至援助和主动采购,让其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机会。与发达国家现在还未正面竞争,但越来越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将与之产生竞争,贸易摩擦可能会迅速上升。怎样才能既竞争又合作?怎样控制贸易摩擦?这是一个新课题。

  中国和国际社会之间存在各种竞争,必须倡导互利共赢,不能让国际社会认为中国是黑洞,将投资和就业者吸进去,否则其会设陷阱阻止中国发展,甚至用军事手段加以遏制。互利共赢不是说给别人听,而是切切实实做给别人看。

  记:还要形成微观层面的新政策体系。

  隆:任何一个重大战略的实施,必须有具体政策与之配套。互利共赢既是新战略也是新理念,以前的外经贸战略需重新审视,按互利共赢战略要求进行修订和调整。对一些不合理国际规则,我国应在多边、区域和双边各层面上,按互利共赢要求推动其修订。

  记: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是在中国“互利共赢”战略提出之前、取得的一个成功范本,但“中非合作论坛”更值得关注。因为“互利供赢”战略在中非合作上,探索出了一些符合中国政治和经济需求的主张和模式。如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注重实际利益、建立更多经贸区、对一些国家减免债务加大救助、以及未来相关安排等。有些工作我们一直在做,但像中非合作这样,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取得一揽子成功的非常少。能否从互利共赢战略出发,对中国政府在中非合作上进行的探索,给予分析?

  隆:“中非合作论坛”开启了中非合作新篇章,原因有三:一是多年友好往来奠定盛会基础;二是非洲已看到中国远大前景被深深吸引;三是其认为中国会坚持互利共赢,三者缺一不可。48个非洲国家首脑与中国元首坐在一起,是南南合作的一大盛事,有的说可比美万隆会议,我不这么看。万隆会议立足于国际政治,其成果是不结盟运动。“中非合作论坛”主要是共谋发展大计,领域不同着眼点不同。中非很多方面可互补,还可分享发展经验,对这些国家意义重大。

  记:中非合作的成功,令一些西方国家既震惊又嫉妒。这些国家对非的援助,并不比中国少甚至更多,但其附加的各种条件令人反感。中国抛弃这一切,只注重经济利益反而获得成功。

  隆:欧美与非的合作也取得很多成效,但中国模式对非也许更适用。中非合作并不排他,西方国家对其嫉妒甚至攻击有复杂原因,我们需做好宣传工作,赢得理解和支持,同时深化与非洲的合作。如在开采资源的同时,发展资源型加工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使非洲国家以开发资源为契机,逐步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

  记:这是合作理念在创新,这些探索与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有哪些不同?

  隆:中国与东盟合作是制度安排,是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一个包括11国的统一大市场,使货物、服务、投资可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同时还包括经济合作,选择了能源,农业、人力资源等重点领域,还有一些次区域合作。中非合作是功能合作,体现为具体项目,与制度安排相差很远,但都是互利共赢的体现。但现在就认为中非合作成功为时尚早,协议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中非合作之路还很遥远。

  记:正在崛起的中国,对既有国际政治、经济、外交、乃至军事格局的冲击和改变,都是巨大的,因此互利共赢战略无论怎样公允,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在国际社会引起各种反应。该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的障碍主要有哪些?

  隆:大国对中国的担心不光是经济利益,还有政治、经济、外交、体制、规则等。目前发达国家经济界主流上倾向于中国是一个市场和机遇,但今后在支柱产业上双方会面对面竞争。但大国还有超出经济层面的担心,如美国会考虑中国崛起后,会颠覆既定国际秩序吗?会把美国从东亚赶出去吗?如果结论为是他就会围堵你;日本会考虑中国崛起后,日本的区域影响力是否将被削弱?等等。发展中国家相对简单,他们担心中国与其竞争,也希望抓住中国发展的机遇,如希望中国企业前往投资。总之不管是谁,对中国的发展都是既期盼又担心。中国必须实施互利共赢战略,否则国际环境将十分险恶,没有一个好的国际环境,什么都难以实施。从这个意义上看,互利共赢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记:面对这些障碍,用什么思路和手段去解决?

  隆:在不同国家会遇到不同问题,因此不可能有统一答案。未来国际关系不是简单的竞争或合作,而是二者交织在一起。面临竞争时要留有余地,不能让别人没饭吃,同时努力开拓潜在合作空间,让那些在竞争中失去利益的对手,在合作中得到补偿和发展。互利共赢是和平发展新理念,是指导我国处理未来国际经贸关系的总方针。作为一种新理念,一方面是指导自身,一方面是说服国际社会,利己又利它。

  记:从立足自身到立足全球,一次思维视角的转换,带来的将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2006年3月,当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布互利共赢战略时,国内外形势都可谓正波澜壮阔:对内中国进出口额刚刚达到1.4万亿美元;600多亿美元外资再次涌向中国市场;中国在反倾销大战中,越来越敢于维护自身利益;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激励所有中国人建设新国家的强大动力。对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行得如火如荼,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已出现战略性遏制苗头;美国为维护其中东石油利益而掀起的美伊之战,战火虽熄灭

伊拉克内战却愈演愈烈,美国身陷泥潭;等等。此时战争已是局部小戏,整个世界都在围绕经济利益而战,隐形硝烟弥漫了所有土地和天空。

  这就是全球化时代每一个日子的真实写照,中国互利共赢战略背后的崛起之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无论如何都是在各种风险和曲折中,奋力向前的又一次长征。但这次长征将不再以年来计算,而是以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来计算,这是一次鏖战,没有高水平的战略智慧和经济力量作保障,鏖战过程将险象环生。

  互利共赢战略推出后,支撑中国崛起的各种元素究竟该怎样建设,已成为决策者、管理层和专家层,必须尽快给出的思考和抉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