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有的基金会咋越来越像干休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 07:08 中国青年报
易家言 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2005年度工作报告显示,其当年接受的捐赠款仅为8208元。这一数据受到了浙大博康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蔡晓的质疑,因为仅该公司当年便向基金会捐赠了10万元。基金会则辩称,这是该公司向基金会缴纳的管理费,不属于慈善捐赠,蔡晓是有意报复。(《新京报》1月10日) 是基金会隐瞒了捐款,还是蔡晓蓄意报复,双方各执一词,我们无从判断。不过有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尽管该基金会声称2005年只收到8208元捐款,但实际流入该基金会的现金却有62万多元,这笔钱被称作“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基本上是各企业交给基金会的管理费,用在了基金会的日常开销上。 8000多元捐赠与62万多元管理费,这种巨大反差明显不正常。其不正常之处,不仅在于基金会收到的钱绝大部分自己花掉了,只有极少部分用作慈善事业,而且在于堂堂一个公办基金会,一年仅募集到了8000多元捐款。也就是说,基金会虽然养了不少人、自己花了不少钱,却没干多少事儿,没取得多少业绩,没对社会作出多少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会工作不得力。不正常之处更在于,一些企业之所以向基金会缴纳管理费,是因为根据相关政策,向公益事业捐款的企业可以获得税收优惠——对于企业来说,反正把钱交给基金会就可享受税收优惠,哪管这笔钱是捐款还是管理费;对于基金会来说,则可以在模棱两可之间,将企业交来的钱以管理费入账,自己花掉。 有人可能说,一年只募集到8000多元捐款的基金会,还要它干吗?可是根据目前的规定,这样的基金会并不会退出市场。准确地说,一个基金会即使一年不开展活动,一分钱也没捐,也照样能生存下去,因为目前根本没有慈善机构退出机制,哪怕这个慈善机构有名无实。 实际上,目前的一些基金会,负责人大多由退休后的政府官员担任,变相解决他们的“位置”问题。由退休高官组织一帮人,以慈善事业为名成立一个基金会,从企业那里弄点钱,既解决了个人所需,又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还能赢得一个做慈善事业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至于基金会究竟能做多少慈善之事,无关紧要。 这样的基金会,与退休干部休养所有几分相像。它已经背离了基金会公益慈善的本质,难怪人们不相信它,不愿捐赠。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为何步履维艰,慈善事业何去何从,基金会管理体制该如何改革完善,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就是一只值得好好解剖的“麻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