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消费奢侈化的悖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 23:26 《商务周刊》杂志

  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和构建节约型社会,这一对矛盾已经在中国社会引起了某种左右为难的思想混乱

  □ 记者 刘婷

  夜晚醉人灯光下映衬着的外滩三号,这座上海最时髦的场所里,正在进行一场私人时尚派对。每个人都挖空心思的Mix & Match,从头到脚要体现出世界顶级品牌当季最in的理念。随处可见的大牌LOGO,餐桌上三十个大小不一的Gien餐碟和银制刀叉,以及轻声低语念出的让人头晕的菜名:菠菜蛤肉酿鸡胸脯卷配法国浓汁龙虾……

  很难想象这种衣香鬓影的生活方式会出现在中国土地上,但这样的社交聚会在上海和北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时尚明星、商业精英以及社交名媛靡衣玉食、镂金错彩、觥筹交错、活色生香一幕幕上演的背后,他们代表中国无数富裕起来的新贵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没错,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在某些人眼中,这些派对虽然只是一场场Show,林林总总的人在这里粉墨登场,看看谁穿的是Prada的本季新款,谁拎的包是LV的复古式样,谁脖子上耀眼的珠宝又是哪个品牌的限量版。但对中国万千白领小资们来说,憧憬着这样的美好,觊觎着未来的奢华,对他们的精神也是一种洗礼。它诱导并开发着传统讲究节俭和禁欲的中国人对物质享受的欲望。洗礼过后,勒紧裤腰带,花掉两个月的积蓄买一只印满双C(Chanel)LOGO的包包,借此来满足一种身份的识别和文化的认可。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人已经成为Louis Vuitton的第四大客户群,Gucci的第五大市场,Mont Blanc的第三大消费国,瑞士名表的第十大出口国。高盛的研究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高盛伦敦总部的分析师雅克·弗兰克·道辛指出:“中国奢侈品市场在未来10年内将以每年20%的增速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市场,10年后,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将位居世界第二,并拥有全球最大的客户群。”

  人们口中所谓的“庞大市场”,可以解释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新兴的消费主义国度。“到中国去”(Go East)——正在成为顶级奢侈品品牌的共识。名牌时装、名车、名表、名酒甚至名巧克力纷纷进驻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其他大中小城市也在沙尘滚滚兴建着大商场。以至于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不禁发问:“中国人已经取代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狂热的消费群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2月8日刚刚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特别指出,“中国内地的奢侈品消费者目前已占总人口的13%,约1.6亿人。处于社会‘金字塔’上部的人群渴望用顶级品牌和消费炫耀财富和地位,一种追求奢侈消费的倾向正在蔓延。这些人群的奢侈消费正在由奢侈品消费向奢侈生活方式和体验转化。”

  当然,消费和生活方式属于个人自由选择的范畴,但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政府来说,对财富的拥有才刚刚开始,而如何使用这些财富,也是刚刚开始学习的东西。

  中国社科院的蓝皮书指出,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农民高出了4个百分点,继续呈现扩大趋势。中国城乡居民的购买力,初步估计大约有8—10年的差距。中国社科院警告说,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一趋势将继续扩大。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人完全有理由享受到更舒适的生活,但是奢侈品消费的增长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巨大差距背后所反映的国民收入分配的扭曲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的上升也说明了这一现象: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如果这一矛盾得不到解决,势必会产生人们的‘仇富心理’,会对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他说。

  而与此同时,时尚媒体正配合着商家不遗余力地用各种商业文化和推销艺术向人们灌输着奢侈化理念:房子是美国的那种大House才舒适,车子是拥有8缸引擎的保时捷卡宴Turbo才最拉风,再加上私人码头和大片绿地的高尔夫会所,居所和出行工具的奢侈化成为人人向往并欲效仿之的生活方式。一般认为,这与中国社会走向改革开放后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效仿有关。但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看,自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提倡拉动内需,希望像美国那样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为此,中国在个人住宅、私家汽车、奢侈品关税等方面大幅度放开,出台了许多促进民众扩大消费的金融和抵税政策。

  但仅仅几年之后,中国又面临对能源、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担忧。为此,新一届政府提出了节约型社会的口号。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 %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了不足全球4%的GDP。中国石油能源储备只够开采10年。当然这并不应该全部归罪于奢侈化消费,但是中国每年新建房屋近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新增面积的总和,其中95%都是高能耗住宅。快速增加的私家汽车所排放的尾气,也成为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最大的污染源。

  最近,凭借《中国震撼世界》一书摘得2006年《金融时报》“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桂冠的詹姆斯·金奇(James Kynge)用自己的笔触和洞见,向西方世界描绘了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明显的好处,他希望通过此书能够消除一些对中国的恐惧。但他也承认,中国源源不断地输出商品、劳动力和投资以及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资料的饥渴和对奢侈化消费不加限制的追求,都将有可能重写现代世界的贸易和政治。这本书的副标题“饥饿之国的崛起”(the Rise of a Hungry Nation)也正是这样一种观点的真实写照。今天,美国以中国四分之一的人口总量消耗着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资源,剩余75%的世界资源要为96%的世界人口使用,如果中国的财富十倍于现在,到哪里去找资源来维持美国水平的消费呢?经济学家提醒到,以目前的资源消耗,全世界一次性能源将在未来30年内消耗殆尽。

  此外,不但快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会争夺世界的资源,还有印度、印尼、巴西、东欧等发展中国家也会因为人均收入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增加而大规模地使用世界上有限的资源。牛津大学教授诺曼·迈尔斯(Norman Myers)去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人类消费方式对世界生态的影响》和前不久出版的新书《新消费者》中都不无担忧的表示:“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中,近年来有10多亿的人口变得富有起来,他们已经开始像美国人那样消费……他们已经拥有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汽车数量。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三分之一。若不采取措施,我们的星球将和这些新增消费者一道迈向人类自身远远无法承受的巨大灾难之中……”

  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和构建节约型社会,这一对矛盾已经在中国社会引起了某种左右为难的思想混乱。王小鲁也认为,目前中国社会对美国消费模式的追崇值得考虑。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美国社会强调充分竞争,大力提倡超前消费为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引擎作用,但这一切都是以宏观层面对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以及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以私家车为例,在美国,几乎家家拥有至少一部汽车,由于

公共交通建设的相对落后,没有私家车几乎寸步难行。但对于人口密度四倍于美国的中国,如果人人拥有一部汽车,无论是对环境、能源,还是城市交通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都是无法想象的。

  “中国现实要解决的是要通过经济手段,比如更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模式来大力促进中低阶层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进行扩大化消费。同时还可以通过更具有实质意义的税收政策来调整消费导向,从而使消费结构更趋合理。”王小鲁说,在国家强调了多年的“扩大内需”之后又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也正是不希望看到中国不合实际的消费迅速膨胀,让生活的社会功能和意义被一种“无益的、无度的消费功能”所吞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