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从粮食到石油涨价不仅仅因为垄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 10:01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强兴华 粮价说涨就涨了。事先没有什么预兆,事后也难以发现上涨的原因,有的只是“恢复性上涨”这一虽然言简却绝不意赅的所谓解释,至于粮价什么时候“恢复性下跌”,那只有天知道了。 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原因,我们就清楚多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然而,既然是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了,国际市场上的油价明明是不断下跌,国内市场的价格却坚挺不已,个中原因我们也不甚了了。 实际上,要破解上面的难题,找出涨价背后的原因,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答案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垄断。中国的石油开采、生产、加工乃至销售,都掌握在那一两个企业手中,在如今这个以盈利最大化为企业至高目标的年代,只要有一点儿涨价的由头,不让这些企业涨价,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石油行业是如此,粮食流通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粮食的购销大权,全掌握在几个企业手中,甚至连粮食的进出口大权也在这几个企业手里,不涨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指望动用我们过于富足的外汇储备,通过进口国际市场上相对价格较低的粮食来平抑国内市场价格,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反过来,进口低价粮在国内市场上卖高价,在这些企业看来,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粮价也好,油价也好,都是极为重要的商品价格,事关国计民生。粮价、油价之类的商品价格的不合理变动,必然会对经济运行乃至社会安定、改革开放与发展大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个中道理,大家都非常明白。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先要做的是打破不合理的垄断,比如说粮价问题。“民以食为天”,但这并不是说,只有通过垄断,才能够解决这一“天大”的事情。相反,自由竞争式的市场化运作,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更好的方案。这一点,只要我们稍微回顾一下粮食购销体制演变的历史,就能够看明白。 传统体制下自不必说,那时实行的是“统购统销”体制,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及至改革开放,这一体制并没有被打破,反而有加强的趋势。加强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顺价销售”,目的在于解决“打白条”和粮食收购贷款无节制发放问题;二是因为粮食流通行业人员太过庞大,历史欠账过多,为了社会安定和改革大计,一时也难以把这一行业推向市场。现在,这两个问题都早已不再存在,然而,旧的体制还是延续了下来。事实上,这一体制对于保证粮食稳定供应已没有多大的作用。前几年,粮食供应紧缺的时候,没见到他们的作为,倒是也在类似的时候,即近年底的时候,同样也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粮价上涨现象。个中原因并不复杂:快到年终算账的时候了,不涨价,财务报表怎么看?油价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前几天,几个油企巨头又在向社会吹风,说国内油价还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企业存在不少的困难。而事实上,中国的原油有超过一半以上来自国内油田,这些原油的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二者的差价哪里去了?既然企业经营不易,为什么这一行业又不准别的企业进入,或非得把进入的门槛设得高高的呢?如果说非得垄断才能解决问题,那么,千千万万生产粮食的中国农民,本身就不具备垄断的能力,除了他们,我们的粮食又能交给谁去生产呢?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不仅仅是涨价,而是要建立重要物质国家储备体制,在国家牢牢掌握住重要资源控制权的情况下,打破生产与流通的垄断,真正由市场来决定价格,而这,才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否则,粮价上涨的利益到不了农民手中,油价上涨的利益不能为国家所得,而社会却要不断地为这种无理价格上涨付出代价,只能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打破垄断,也未必能够彻底解决问题。一些部门,如公共产品提供者,包括电力、自来水等行业,具有天然的垄断性质,不可能被打破;一些部门,如房地产开发等,虽然貌似自由竞争,却已结成了利益联盟,具备了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垄断能力。在这些部门的操作之下,听证会逢听必涨,房价更是逆政策而行,涨势难遏。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还政于民。一是在政策决策环节,要充分发挥民主,使规范公共资源的国家政策成为真正的公共政策,而不能成为保护部门利益的所谓的公共政策;二是要加强民主监督,让市场机制真正渗透到这些公共部门的运作之中,通过利益的博弈,均衡公共产品的市场价格;三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决定哪些行业才具有垄断的资格,而不是把这些既成的垄断作为讨论的前提。而当前尤其需要我们警惕的是,在一些行业,比如说房地产开发行业,从政策取向到行业管理,再到企业经营和市场运作,已经开始出现利益结盟的苗头,形成了与社会进行不正当博弈的巨大力量。打破这种结盟,非得花大力气不可,而只有充分的经济民主,才拥有这种力量。 看样子,油价还是要不断上涨下去,而也许再到了粮食收购季节,粮价才会出现恢复性下跌。到那时,受到伤害的,绝不仅仅只是农民的利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