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十大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08:55 中国经济时报

  2006年以来,针对经济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以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情况,国家采取了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继续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2007年,投资反弹压力大、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民增收困难、节能降耗减排任务重等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将继续存在,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快推进体制改革。2007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GDP有望增长9.5%左右,实际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物价水平小幅回升,不会出现通货紧缩,就业压力持续不减,外汇储备继续增长,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会改革。三大需求结构有所改善,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仍然较大。文章分两期刊登。

  -大势观察-祝宝良

  2006年以来,针对经济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以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情况,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继续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经济效益较好、价格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势头进一步趋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在前三年分别增长10%、10.1%和10.2%的基础上增长10.5%。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一年,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平稳、较快的增长并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一、现实经济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GDP有望增长9.5%左右

  从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看,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潜在增长水平是由自然资源、资本积累、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决定的。从决定潜力经济增长的几个因素看,近几年,随着投资的大幅度增加,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快速增长,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由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1.5%提高到12.8%左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接近改革开放以来年均3%的水平,国内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明显缓解,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更加宽松,潜在生产能力在10.5%左右,高于改革开放28年来潜在增长率9.5%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现实经济增长因素看,明年,国际国内的环境仍然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首先,虽然国际

石油价格继续高位波动,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紧,世界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左右,低于2005年0.2个百分点,仍高于1990-2006年平均4%的增长速度;世界贸易量增长率达到7%左右,增长势头良好;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并购规模明显扩大,并重点转向控制战略产业和市场;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贸易的继续增长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次,我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农村综合改革取得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人民币汇率
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取得进展,这些改革将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次,我国仍处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升级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城镇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企业自主投资能力提升、就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良性循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中期内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第四,我国将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控制投资增长,提高消费水平,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2007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以来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9.5%-10%,虽然低于潜在经济水平,但仍处于经济增长周期中的繁荣阶段。

  二、社会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物价水平小幅上涨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变化的反映。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变化通常用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差率来反映。2002年以来,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因此我国没有出现1988-1989年和1992-1993年那样的需求拉动型大幅度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的生产要素没有在各个部门得到有效均衡的配置,在总体经济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产能过剩的同时伴随着另外一些部门需求过剩,表现在粮食、自然资源、

房地产、服务业价格上升,制造业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但总的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总体价格上涨比较温和,属于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物价上涨。2007年,我国经济总体上将呈现出潜在生产能力大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的格局,总体价格水平不会大幅度回升,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首先,虽然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800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国际粮价稳中趋升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会对市场粮价形成一定支撑,粮食价格会基本稳定。其次,国家将不断完善资源性产品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价格机制,理顺土地、石油、天燃气、煤炭、电力、淡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这会增加其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抬高部分生产资料产品的价格。第三,服务价格仍将是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我国一些重要的服务价格如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属于政府控制价格或政府指导价格,其价格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第四,银行体系货币流动性过剩会拉动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今年以来,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外汇占款被动投放人民币较多,广义货币供应量保持在17%左右的较快增幅,根据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和价格的关系,当前货币供用量对明年的价格上涨形成支撑。预计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左右,涨幅与2006年基本持平。

  三、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作用增强,就业压力持续不减

  近年来,国家始终把就业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形成良性互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明确政府通过培训、补贴就业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的职责;充分调动中央、地方、高校、企业等多方面积极性,发挥宣传舆论的引导作用,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在扩大就业政策的引导下,2006年,全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5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帮助“4050”人员再就业120万人,这3项指标都超额实现了2006年的任务目标。同时,失业率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维持在4.2%,与2005年底持平。2006年,一个百分点GDP增长拉动就业约100万人,就业弹性明显提高。

  2007年,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这两种现象会同时并存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2007年,全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约2500万人,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20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390万,中职毕业生270万,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复转军人50余万,农转非人员260万,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对我国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估计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1000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约20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总量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6%左右。(上)(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