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不是网络 而是价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1日 17:07 第一财经日报
王长春 当“YOU”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在你的MSN上骄傲的宣称——原来是“我”?还是赶快登录时代网站,贪婪(或者粗糙)地浏览那个被Google用十多亿美元收购的网络个人视频门户YOUTUBE? 当“你”翻看到这一部分:YOUTUBE的三个创始人——又是头罩T恤、嘻哈扮酷的硅谷大学生,其中还有一个中国台湾人——用eBay并购Paypal分得的股权红利,在硅谷的一个车库,玩起了一个小小的个人视频网站。数十个月后,这个网站,已经用日视频流量1亿个,日新增视频6.5万个的数字,自证了其巨大的威力。 于是,“你”不由惊叹:这就是网络! 但且慢,先不要急着下结论。当一个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沉溺于MYSPACE中的展示,或者YOUTUBE中的视频日记时,是谁在背后挖掘一一个散布全球的个体,可能汇聚成的价值?是谁又在持续地关注和分析一种现象,能在一夜间风靡的理由和意义? 最直白地说,又是谁,让“你”以一种影响力非常的方式,成为全球化的主角? 那个始终激情澎湃的《纽约时报》记者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从班加罗尔INFOSYS的虚拟办公会议,到中国大连成千上万中学生勤学日语的热闹景象,弗里德曼似乎找到了大片的例子,来证明流动性无孔不入的“抹平”作用。 然而,即便他如何自得于在麻省理工大学关于“十大全球抹平力量”演讲的网络影响力,他还得为一件事烦恼:那就是他的这本光在美国市场就销出了100万册的畅销书,遭遇了真正“全球化的盗版”。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这个“抹平的渠道”。 不要低估了流动渠道的迷失作用:当个人无节制的欲望遭遇网络,往往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结果。 所以,不要过早宣称Google战胜了《纽约时报》。越来越多的印刷媒体,正从WSJ.COM的成功,得到启示并踏上转型之路。 所以,也不要过早地将YOUTUBE贴上“电视杀手”的标签:不久前在这个视频网站,一个15岁的小女孩,用廉价的网络摄影机,拍下一系列“视频日记”,吸引了数百万青少年狂热点击,最终被证实只是几个好莱坞导演为宣传新片玩的噱头。 所以,一个仍在发展中的结论是:2007年,网络还将“杀死”很多东西,但它“杀死”不了价值。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