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飞机制造就像一个金字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15:45 《商务周刊》杂志

  “飞机制造就像一个金字塔,组装是在最底部,研发才是顶部”

  ——访“运10”副总设计师程不时

  《商务周刊》:1980年代中国与麦道的合作,在今天看来有哪些教训吸取?

  程不时:当初我们与麦道合作的时候,我们把自己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技术平台全部都拆掉了,自己原来的东西都不要了,就像打仗一样,我们把自己的枪都扔了。我并不反对与国外的合作,但是完全否定自己和不要主导权的合作,对于中国自己发展自主技术是没有意义的。

  《商务周刊》:20年后的今天,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又在总装线上开展了与中国的合作,并宣称向中国转让核心技术,您认为通过空客设在中国的总装线,中国可以获得核心技术吗?

  程不时:总装在整个飞机设计制造里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总装完全不涉及到真正的设计技术。飞机技术的尖端是开发设计一个飞机的主体,而不是装配一个飞机的主体,现在先进的航空国家已经不再把持飞机装配这一块业务了,因为这一块涉及不到核心技术,只要中国按照空客总装线的流程和标准去装配就可以了。这也是近年来空客和波音希望降低成本和风险,把零部件和生产线搬到发展中国家代工的有效的竞争策略。当初中国与麦道的合作就是这样,也是仅限于最后的装配。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说因为这个“宴席”不丰盛就不去吃。我们不排斥代工,但也不能夸大其词,认为这样中国就可以自然而然得到人家几十年积累起来的技术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厢情愿。

  前一段时间有媒体针对中国与空客A320系列飞机机翼合作项目报道说,通过类似的“以市场换技术”,将大幅提高中国自身的生产和研发能力。而仅仅是获得A320机翼框架部分的技术转让,中国航空工业就可以得到A320飞机1/3的核心技术。报道还认为飞机上最重要、最复杂的技术是飞机的尾翼,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会飞机制造的最重要技术。这样盲目乐观和不负责任的报道让我们航空界的很多专家很气愤,所以吴仲华院士在全国性讨论会议上大声疾呼地提出,要向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提出抗议,要问他怎么学会了造尾翼就能学会飞机技术。

  飞机包括很多技术系统,比如空气动力系统、结构系统、动力装置、机械系统、控制系统等等,航空技术就如一个金字塔,金字塔的顶部是整架飞机型号的研制,如果飞机研制的主导权不控制在我们自己手里,那么我们就不会登上金字塔的顶端。

  《商务周刊》:我们采访的一些专家也认为,制造技术并不等于设计能力,中国通过类似A320总装线这样的合作项目最多得到的是制造技术,对于自主的设计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

  程不时:在对知识产权没有主导权的情况下,装配多少飞机也都是给别人打工,对于未来中国自主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不会产生太大的意义。技术的积累和产品品牌的培育,是一个不断在“干中学”攀登的结果,与国外合作只是一个最初的步骤,深层的知识和经验不是说你与人家合作了,就可以自然而然学会了。

  航空界一直有一种机械论的观点,认为只要能看到人家的制造流程,我们就能学会了。这种想法还停留在简单的制造层面。制造技术主要涉及到一些固体加工,是比较初级的,还停留在牛顿时期,300年来就是这样。而飞机设计技术从第一架飞机出现只有100年,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的问题,是与看不到的空气打交道,是系统工程的问题,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多目标的决策和多种矛盾的协调,你仅从外部看一看是看不会的,是上升到知识、理论和经验的阶段,大量的缄默知识不是靠看就能得到的,而是通过多年的自主发展和积累才能学会的,与敲敲打打的工艺制造不一样的。我觉得我们航空界的思维状态还觉造飞机与做鞋子一样,认识仅限于很浅的层次,这也就形成了我们很浅显的航空工业文化,主要重视产品生产,不注重理论的系统学习和组织管理。所以空客不怕中国能学到核心的东西,认为我们也就最多学会“搭积木”。

  发达国家肯定不希望你与他们可以平起平坐,竞争对手不会帮助你强大起来。在与国外的合作过程中,最核心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对方肯定是对我们封锁和保密的,到我们这里所组装的都是一个个不能解密的“黑匣子”。

  在解放前,旧中国就开始装配外国飞机了,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所以吴院士在大会上就非常激烈地说你们即使这样造出飞机来又有什么了不起?解放前我们就会装配了。

  当年上海与麦道合作的时候,美国人对中方的装配质量很满意,奖给中方一块金牌,并称以后中国组装的飞机他们可以不检验了。对此某位领导非常得意,马上向国务院报告,结果被骂了一顿,说你不就是别人的车间嘛,有什么可骄傲的,离开麦道你自己能生产出飞机吗?你能自己造出更好的飞机来吗?

  《商务周刊》:在中国大飞机研制的发展路径上一直存在各种争论,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今天似乎依然没有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仍然受到有些力量的影响,是这样吗?

  程不时:国内研制大飞机始终有几种意见,一种认为我们可以与国外合作,但合作只是手段,目的是通过合作最终使我们有能力研制自己的大飞机,有自己独立的品牌,这种意见并不排除我们的航线上有国外的飞机;另外一种意见认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所以要用我们巨大的市场来吸引空客和波音来合作,通过合资拿到他们的技术,将来再逐步做我们自己的飞机。当然还有一种观点是不需要自己做,现在全世界将近200个国家,90%以上就没有自己的航空工业,都买的是空客和波音,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航空工业搁置“运10”,抛弃自有型号的研制,一门心思扑在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工程上,但换来的只是对方得寸进尺,漫天要价,向我方索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我国在1980年代支付高额“技术转让费”学得的一点点技术,被我国航空工业官员奉若神明,列为与外方合作的重点收获,但是这些技术早在之前的10多年里就已经在“运10”设计制造中获得并实践成功了。而更关键的是,我们自己辛苦搭建起来的平台被我们自己毁掉了。

  “运10”的经验告诉我们,掌握飞机型号的知识产权,用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是振兴我国航空产业的根本出路。

  与外资合作和

自主研发并不矛盾,作为航空技术人员,我并不反对与外资的合作,但我认为不论与谁合作合资,都不要干扰和影响到中国自行研制大飞机的进程和决心,我也希望中国加快重启研制大飞机的步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