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外资斩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15:39 《商务周刊》杂志

  “我们不能过分‘妖魔化’外资,但也不能美化。在全球化竞争时代,对全球资源和市场的进一步控制是跨国公司的主要目标。”

  在经历了多年对外资的超常亲密后,在2006年,中国开始警惕由于过度开放而引起的外资逐步控制中国一些产业命脉的现状。

  2006年,“外资斩首”这个充满民族情绪的词语无数次出现在中国媒体上。特别是在凯雷收购有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制造”之称的徐工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关注和质疑,一场看似简单的市场行为变成了万众瞩目的公共话题。

  曾经被认为给中国带来管理、技术、理念等一系列新事物并推动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外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整个2006年,不断有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从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角度强调:“到了重新审视外资的时候了。”

  多年以来,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中国一直鼓励引进外资,并为外资提供了诸多超国民优惠政策。采访中多位专家和学者也承认,从历史来看,外资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做出过很大贡献,但由于中国长期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和对国内产业安全的忽视,也导致了今天尴尬的后果:中国接近60%的贸易依存度、不到4%的自主知识产权率、接近40%的基础能源依存度,以及外资对核心产业的高控制。

  “这决定了中国这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在未来必将面临十分严峻的产业安全问题。”一位产业安全研究专家说,外资给中国产业安全造成的威胁始于几年前。

  在中国政府的“十五”规划中提出,要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和出口型企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2001年11月,外经贸部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允许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发行A股,并允许外资非投资公司通过受让非流通股的形式收购国内上市公司股权。

  至此,收购已经取代合资建厂,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方式。2003年11月,已经占据全国电池市场半壁江山的南孚电池一夜之间变成了手下败将美国吉列公司的子公司,这一收购直到今天仍令中国有些人士唏嘘不已。

  近几年来,国外产业巨头纷纷活跃在中国的各个工业区,如猎手一样紧盯着众多中国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和排头兵,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早期进入中国时销售产品的目的,而是希望完全控股,并逐步消灭中国的品牌,完全占领市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时卫干博士在研究中发现,外资收购中国企业,一般都坚持“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率必须超过15%”的“三必须”原则。

  另一方面,外资除了通过收购中国企业以控制中国市场和产业外,还利用所谓“技术换市场”的方式蚕食中国市场,中方获得的只是对方的淘汰技术或者简单的装配制造技术,并没有得到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付出的代价却是整个产业链被外资掌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今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各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28个主要产业里,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比如玻璃行业,该行业中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着;汽车行业销售额的90%来自国外品牌。而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

  现实让中国相关部门也坐不住了。8月8日,国家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证监会等6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根据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规定》也首次提出,外资并购必须要经受“反垄断调查”。

  在国内针对外资是否威胁中国产业安全问题还在激烈争论的时候,“徐工事件”似乎出现了转折,凯雷降低了股权收购比例,这一看似妥协的结果在业内看来却只是暂时的,凯雷不会放弃控制徐工的初衷和野心。

  公允地讲,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只是商业行为,不需“妖魔化”,也不需美化,在全球化竞争时代,对全球资源和市场的进一步控制是跨国巨头们唯一的目标。只是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丧失了发展的主体和市场,那只能进一步沦为别人的“打工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